中文摘要 | 第1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4页 |
导论 | 第14-26页 |
一、选题的理论意义、学术价值和现实作用 | 第14-16页 |
(一) 理论意义 | 第14页 |
(二) 学术价值 | 第14-15页 |
(三) 现实作用 | 第15-16页 |
二、学术史综述 | 第16-22页 |
(一) 相关史料的整理与文献研究 | 第17-18页 |
(二) 相关学术著作 | 第18-20页 |
(三) 相关专著论述 | 第20页 |
(四) 国外研究成果 | 第20-22页 |
三、学术要点 | 第22-24页 |
(一) 选题切入点 | 第22页 |
(二) 新学理视点 | 第22页 |
(三) 学术考量重点 | 第22-23页 |
(四) 学术探讨难点 | 第23页 |
(五) 学术创新点 | 第23-24页 |
四、相关界定 | 第24-26页 |
(一) 时间 | 第24页 |
(二) 空间 | 第24-25页 |
(三) 概念 | 第25-26页 |
第一章 《三国演义》成书的历史演化研究 | 第26-72页 |
一、《三国演义》的史书探源 | 第26-43页 |
(一) 史传奠基元典——陈寿《三国志》 | 第26-35页 |
(二) 史传的增补与注释——裴松之注《三国志》 | 第35-40页 |
(三) 《资治通鉴》中的三国部分 | 第40-43页 |
二、野史传说中的三国故事 | 第43-45页 |
三、唐代文人诗文 | 第45-49页 |
四、宋元话本 | 第49-54页 |
五、三国题材的戏剧化——元杂剧三国戏 | 第54-59页 |
六、《三国演义》文本研究 | 第59-72页 |
(一) 作家创作研究 | 第59-64页 |
(二) 文本的思想文化透视 | 第64-72页 |
第二章 明清时期《三国演义》传播研究(1840 年前) | 第72-88页 |
一、文本系统的传播 | 第72-79页 |
(一) 抄本刊刻传播 | 第72-74页 |
(二) 明刊本的演化 | 第74-76页 |
(三) 清刊本的流行与评价——以毛评本为例 | 第76-79页 |
二、戏曲系统传播 | 第79-83页 |
(一) 明清杂剧传奇三国戏传播 | 第79-81页 |
(二) 清代“花部”中的三国戏 | 第81-83页 |
三、说唱系统传播 | 第83-88页 |
(一) 说书《三国》 | 第83-85页 |
(二) 唱词三国 | 第85-88页 |
第三章 晚清时期的三国学研究 | 第88-108页 |
一、社会历史大背景的变迁及近代文学的兴起 | 第88-91页 |
二、晚清绣像插图三国的传播 | 第91-97页 |
(一) 绣像“第一才子书” | 第91-93页 |
(二) 《增像三国全图演义》 | 第93-97页 |
三、晚清戏曲之京剧三国戏 | 第97-101页 |
(一) 晚清京剧三国戏小考 | 第97-98页 |
(二) 晚清三国戏京剧人物的塑造 | 第98-100页 |
(三) 京戏三国戏与《三国演义》的关系 | 第100-101页 |
四、晚清农民革命与《三国演义》 | 第101-103页 |
五、“小说界革命”与《三国演义》 | 第103-108页 |
(一) “小说界革命” | 第103-104页 |
(二) 《三国演义》对晚清的政治历史小说影响 | 第104-108页 |
第四章 民国时期三国学研究 | 第108-142页 |
一、“五四”时期的三国学研究 | 第108-118页 |
(一) “五四”社会背景对文学的影响 | 第108-110页 |
(二) 鲁迅对《三国演义》的评价 | 第110-114页 |
(三) 胡适对《三国演义》的考证 | 第114-116页 |
(四) 谢无量对三国社会思想方面的研究 | 第116-118页 |
二、二三十年代的三国学研究 | 第118-127页 |
(一) 二三十年代的《三国演义》版本调查与整理 | 第118-121页 |
(二) 二三十年代的《三国演义》版本衍变的后续考证 | 第121-123页 |
(三) 二三十年代对罗贯中本源形态的探讨 | 第123-125页 |
(四) 郑振铎从《录鬼簿续编》中引发的热潮 | 第125-127页 |
三、四十年代的三国学研究 | 第127-139页 |
(一) 吕思勉的《三国史话》 | 第127-131页 |
(二) 李辰冬的《三国水浒与西游》 | 第131-135页 |
(三) 戴望舒对《三国演义》海外孤本的搜索发现 | 第135-139页 |
四、民国研究总结 | 第139-142页 |
第五章 新中国前十七年三国学研究 | 第142-169页 |
一、毛泽东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”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| 第142-144页 |
二、《三国演义》的“人民性”问题 | 第144-149页 |
(一) 对《三国演义》主题的几种观点 | 第144-146页 |
(二) 《三国演义》正统思想的辩论 | 第146-147页 |
(三) 《三国演义》“人民性”的论争 | 第147-149页 |
三、《三国演义》“为曹操翻案”问题 | 第149-159页 |
(一) 郭沫若等历史学家的“为曹操翻案” | 第149-156页 |
(二) “为曹操翻案”问题引起的论争 | 第156-159页 |
四、《三国演义》连环画出版始末 | 第159-166页 |
五、建国十七年研究总结 | 第166-169页 |
第六章 新时期三国学研究 | 第169-202页 |
一、历史的转折 | 第169-170页 |
二、三国研究组织机构的系统化、规范化 | 第170-173页 |
(一) 《三国演义》学会的成立 | 第170-171页 |
(二) 研究的系统化、规范化 | 第171-173页 |
三、多层次、多角度、多元化的研究格局 | 第173-197页 |
(一) 作者研究 | 第173-176页 |
(二) 成书年代研究 | 第176-180页 |
(三) 版本研究 | 第180-183页 |
(四) 源流研究 | 第183-187页 |
(五) 文本题旨研究 | 第187-190页 |
(六) 人物形象研究 | 第190-193页 |
(七) 关于毛宗岗父子和毛评《三国》 | 第193-194页 |
(八) 三国文化研究 | 第194-195页 |
(九) 应用研究 | 第195-197页 |
四、新时期研究总结 | 第197-202页 |
第七章 中外学术交融背景下的三国学研究 | 第202-215页 |
一、近代以来海外学界对《三国演义》研究的认知 | 第202-210页 |
(一) 日本 | 第202-204页 |
(二) 朝鲜半岛 | 第204-206页 |
(三) 东南亚 | 第206-207页 |
(四) 欧美 | 第207-210页 |
二、国内传统研究与海外研究的比较 | 第210-215页 |
第八章 三国学的近现代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| 第215-256页 |
一、“三国学”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 | 第215-219页 |
二、社会政治影响 | 第219-222页 |
(一) 强化政治凝聚力之作用 | 第219-221页 |
(二) 转变政治倾向性之功效 | 第221-222页 |
三、经济领域影响 | 第222-227页 |
(一) 经营策略的应用 | 第222-224页 |
(二) 对现代商机商战的启示 | 第224-227页 |
四、军事领域的影响 | 第227-233页 |
(一) 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军事思想 | 第227-229页 |
(二) 三国军事思想的现代启示 | 第229-233页 |
五、文学创作影响 | 第233-238页 |
(一) 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| 第233-235页 |
(二) 对诗词歌赋的影响 | 第235-238页 |
六、少数民族影响 | 第238-242页 |
(一) 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少数民族因素 | 第238-239页 |
(二) 《三国演义》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与影响 | 第239-242页 |
七、遗迹旅游影响 | 第242-245页 |
(一) 天下胜迹三国多 | 第242-243页 |
(二) 三国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 | 第243-245页 |
八、文化娱乐影响 | 第245-256页 |
(一) 三国影视剧的传播 | 第245-248页 |
(二) 三国游戏题材的开发 | 第248-251页 |
(三) 专家学者的学术文化普及——以“易中天品三国”为例 | 第251-2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56-265页 |
附录1 三国地图 | 第265-266页 |
附录2 三国简明年表 | 第266-269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| 第269-270页 |
后记 | 第270-2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