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绪论 | 第11-15页 |
一、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范畴和重点 | 第12-13页 |
三、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数字动画概念的界定 | 第15-20页 |
一、数字动画的界定 | 第15-17页 |
二、数字动画的构成与分类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数字动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| 第20-49页 |
一、数字动画专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| 第20-28页 |
(一) 民族动画发展的重要契机 | 第20-22页 |
(二) 数字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 | 第22-28页 |
二、数字动画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| 第28-34页 |
(一) 科学人才与艺术人才 | 第28-30页 |
(二) 创意产业与创造性人才 | 第30-31页 |
(三) 数字动画人才的需求类型 | 第31-34页 |
三、数字动画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| 第34-43页 |
(一) 专业分布与在校生数量 | 第35-40页 |
(二) 师资结构 | 第40-41页 |
(三) 课程设置 | 第41-43页 |
四、数字动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| 第43-49页 |
(一) 培养目标模糊,市场需求不清 | 第43-45页 |
(二) 无视自身条件,盲目设置专业 | 第45页 |
(三) 忽视原有优势,缺乏办学特色 | 第45-46页 |
(四) 课程设置散乱,缺少主干体系 | 第46-47页 |
(五) 专业教师不足,教学资源匮乏 | 第47-48页 |
(六) 学科建设薄弱,缺少发展后劲 | 第48-49页 |
第三章 数字动画本科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特点 | 第49-74页 |
一、数字动画本科专业的一般教育特点 | 第49-55页 |
(一) 培养数字时代的动画创意人才 | 第49-51页 |
(二) 培养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人格 | 第51-53页 |
(三) 培养系统的数字动画表现能力 | 第53-55页 |
二、数字动画本科专业的基本教学体系 | 第55-68页 |
(一) 基础技能教学以绘画为中心 | 第55-58页 |
(二) 基础理论教学以史论为中心 | 第58-62页 |
(三) 专业技巧教学以动画和数字创作软件为中心 | 第62-66页 |
(四) 创作能力培养以实训教学为中心 | 第66-68页 |
三、数字动画专业的师资结构与设备资源 | 第68-71页 |
(一) 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,改变教师队伍的结构 | 第68-69页 |
(二) 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,形成系列性机制和模式 | 第69页 |
(三) 加强实验室建设,完善数字动画实验教学体系 | 第69-71页 |
四、产学研一体的数字动画专业教学模式 | 第71-74页 |
(一) 建立校企联动培养机制 | 第71-72页 |
(二) 以科研设计开发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| 第72页 |
(三) 发挥动画产业基地和教学研究基地的带动作用 | 第72-74页 |
第四章 数字动画本科专业教育教学的办学特色 | 第74-83页 |
一、以影视专业为依托的数字动画专业办学特色 | 第75-78页 |
(一) 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 | 第75-76页 |
(二) 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| 第76-78页 |
二、以美术专业为依托的数字动画专业办学特色 | 第78-80页 |
(一) 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 | 第78页 |
(二) 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| 第78-80页 |
三、以工科专业为依托的数字动画专业办学特色 | 第80-83页 |
(一) 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 | 第80-81页 |
(二) 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| 第81-83页 |
结束语 | 第83-84页 |
注释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8页 |
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| 第88-89页 |
致谢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