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8-11页 |
第一章 晚明文坛风尚与许学夷诗学观之形成 | 第11-25页 |
第一节 晚明时代文化特质和诗坛背景 | 第11-16页 |
一、 晚明社会历史背景 | 第12-13页 |
二、 晚明多元文化发展格局 | 第13-15页 |
三、 包孕多元意义的晚明诗学内涵 | 第15-16页 |
第二节 许学夷人生志趣与文学理想 | 第16-20页 |
一、 许学夷生平、交游与人生志趣 | 第17-18页 |
二、 文学理想与诗学价值取向 | 第18-20页 |
第三节 许学夷诗学历程与同时代诗论 | 第20-25页 |
一“、格调论”为主导的传统诗学风尚 | 第20-22页 |
二、 “情感论”昭示下的新诗学形态 | 第22-23页 |
三、 许学夷诗学历程:初步调和诸说,开拓诗学新境界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“体制为先”——许学夷的唐诗体格论 | 第25-37页 |
第一节 语调论 | 第26-29页 |
一、 唐诗语调论概说 | 第26-27页 |
二、 许学夷的语调“纯畅”论 | 第27-29页 |
第二节 意蕴论 | 第29-33页 |
一、 兼谈内容之“意” | 第29-31页 |
二、 本于情兴之“蕴” | 第31-33页 |
第三节 气格论 | 第33-37页 |
一、 “气格”与唐体特征 | 第33-34页 |
二、 “气格”与四唐诗歌 | 第34-35页 |
三、 “气格”与唐诗正宗 | 第35-37页 |
第三章 “审其源流,识其正变”——许学夷的唐诗流变论 | 第37-56页 |
第一节 唐诗体式源流探寻 | 第38-46页 |
一、 古体诗 | 第39-42页 |
二、 律诗 | 第42-44页 |
三、 绝句 | 第44-46页 |
第二节 “正变”视域下唐诗的发展与演变 | 第46-56页 |
一、 初唐“气象风格始备”与唐音初建 | 第47-49页 |
二、 盛唐从“兴趣”到“意兴”的审美发展 | 第49-52页 |
三、 中唐“气骨顿衰”与唐诗“正变” | 第52-54页 |
四、 晚唐之变与“一种精神所注”之诗风 | 第54-56页 |
第四章 许学夷唐诗论对严羽《沧浪诗话》的继承与超越 | 第56-68页 |
第一节 以严羽《沧浪诗话》的论诗标准衡量唐诗之“正” | 第57-61页 |
一、 唐诗“体制”之辨 | 第57-59页 |
二、 从“以盛唐为法”到“李、杜二公于唐体为纯” | 第59-61页 |
第二节 在严羽“兴趣”、“悟入”论基础上的新发展 | 第61-68页 |
一、 “入于圣”的唐诗美学阐释 | 第61-63页 |
二、 “造诣”与“才力”之辨 | 第63-65页 |
三、 “妙悟”的再解释 | 第65-68页 |
第五章 许学夷唐诗观的核心价值内涵 | 第68-79页 |
第一节 中庸思想与许学夷的折中之说 | 第68-71页 |
一、 儒家之“道”对许学夷诗论的引导 | 第68-70页 |
二、 中庸与折中的唐诗观 | 第70-71页 |
第二节 主体识见与许学夷的诗学方法论 | 第71-75页 |
一、 许学夷通贯的诗学方法论 | 第72-73页 |
二、 主体识见与诗学方法论之形成 | 第73-75页 |
第三节 许学夷唐诗观的文学史意义 | 第75-79页 |
一、 对唐诗“正变”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深化 | 第76-77页 |
二、 “师古”与“师心”的调和及其影响 | 第77-79页 |
结论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4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84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