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9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0-17页 |
1.2.1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相关研究 | 第10-14页 |
1.2.2 产业成长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3 基于生态位视角的产业成长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内容 | 第17-19页 |
1.3.1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2 研究内容及框架 | 第18-19页 |
1.4 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生态位理论 | 第20-26页 |
2.1 战略性新兴产业 | 第20-22页 |
2.1.1 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与特点 | 第20-21页 |
2.1.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联系与区别 | 第21-22页 |
2.2 生态位及生态位态势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2.1 生态位的基本原理 | 第22-23页 |
2.2.2 生态位态势理论的内涵 | 第23页 |
2.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环境生态位因子 | 第23-26页 |
2.3.1 经济环境因子 | 第23-24页 |
2.3.2 社会环境因子 | 第24-25页 |
2.3.3 自然环境因子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基于生态位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环境分析 | 第26-50页 |
3.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| 第26-29页 |
3.2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态势指标体系构建 | 第29-34页 |
3.2.1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态势指标体系 | 第29-31页 |
3.2.2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 | 第31-34页 |
3.3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评价模型构建 | 第34页 |
3.4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水平实证研究 | 第34-49页 |
3.4.1 统计标准与数据来源 | 第34-36页 |
3.4.2 不同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水平分析 | 第36-46页 |
3.4.3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“态”“势”值比较分析 | 第46-49页 |
3.5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优化的策略选择 | 第50-55页 |
4.1 企业在提高生态位水平中的措施 | 第50-52页 |
4.1.1 实施生态位分离获取生态资源实现长远发展 | 第50-51页 |
4.1.2 合理选择生态环境实现良性竞争 | 第51页 |
4.1.3 利用虚拟生态位实现资源生态扩充 | 第51-52页 |
4.2 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和谐共生 | 第52-53页 |
4.3 政府在生态位调整与控制中的策略 | 第53-55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| 第55-56页 |
5.1 主要结论 | 第55页 |
5.2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附录 | 第59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