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次 | 第8-10页 |
1 引言 | 第10-11页 |
2 听证制度概述和公众参与理论 | 第11-18页 |
2.1 听证制度概述 | 第11-13页 |
2.2 公众参与理论的起源及我国学者的观点 | 第13-14页 |
2.3 听证制度中公众参与的宪政基础 | 第14-16页 |
2.4 加强公众参与在听证制度中的必要性 | 第16-18页 |
3 国外听证制度公众参与机制的比较法研究 | 第18-29页 |
3.1 美国听证制度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| 第18-24页 |
3.1.1 美国听证制度下公众参与简况 | 第18-19页 |
3.1.2 美国听证制度中公众参与的特点 | 第19-21页 |
3.1.3 对美国听证制度中公众参与的评价 | 第21-22页 |
3.1.4 对我国公众参与制度建设的启示 | 第22-24页 |
3.2 德国听证制度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| 第24-29页 |
3.2.1 德国听证制度下公众参与简况 | 第24页 |
3.2.2 德国听证制度中公众参与的特点 | 第24-26页 |
3.2.3 对德国听证制度中公众参与的评价 | 第26-27页 |
3.2.4 对我国公众参与制度建设的启示 | 第27-29页 |
4 我国听证制度中公众参与的现状 | 第29-35页 |
4.1 我国听证制度的立法检视 | 第29-30页 |
4.2 案例:黄山风景区旅游价格听证 | 第30-31页 |
4.3 听证制度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5页 |
4.3.1 听证主持人对听证会现场的公众参与掌控力较弱 | 第31-32页 |
4.3.2 公众代表和相关人代表产生机制不太健全 | 第32-33页 |
4.3.3 公众参与不太受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重视 | 第33页 |
4.3.4 公众参与在听证会中的作用表现不明显 | 第33-34页 |
4.3.5 公民、法人等法律主体参与听证的意识较淡薄 | 第34-35页 |
5 听证制度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 | 第35-42页 |
5.1 建立激励机制,变公众消极参与为积极参与 | 第35-36页 |
5.2 扩大听证代表构成范围,以真正实现“公众”参与 | 第36页 |
5.3 建立科学的代表机制,以真正实现公众“参与” | 第36-37页 |
5.4 完善公众参与的相关权利设计和保障机制,提高听证过程的透明度 | 第37-38页 |
5.5 完善已有法律法规中对公众参与的规定 | 第38页 |
5.6 强化行政主体程序行政理念,增强行政相对人的听证参与权意识 | 第38-39页 |
5.7 加强听证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和其对公众参与的重视程度 | 第39-40页 |
5.8 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| 第40页 |
5.9 扩大公众参与范围,尝试引入第三方机构 | 第40-41页 |
5.10 营造一种适合中国本土法律资源的法律文化氛围 | 第41-42页 |
6 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致谢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