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4-20页 |
第二章 强子谱 | 第20-34页 |
2.1 粲介子 | 第20-23页 |
2.1.1 基态粲介子 | 第22页 |
2.1.2 L=1的粲介子激发态 | 第22-23页 |
2.1.3 其他粲介子激发态 | 第23页 |
2.2 粲偶素 | 第23-25页 |
2.3 高于粲介子阈值的矢量粲偶素 | 第25-26页 |
2.4 XYZ粒子 | 第26-32页 |
2.4.1 X(3872) | 第26-30页 |
2.4.1.1 X(3872)的分子图像 | 第27-28页 |
2.4.1.2 X(3872)的2~3P_1图像 | 第28-29页 |
2.4.1.3 X(3872)的虚粒子图像 | 第29-30页 |
2.4.2 Y(4260)与Y(4360) | 第30-31页 |
2.4.3 Z_c(4430)~+和Z_c(3900)~+ | 第31-3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分子模型 | 第34-44页 |
3.1 分子模型的一般方法 | 第34-35页 |
3.2 重介子的手征拉氏量 | 第35-42页 |
3.2.1 手征微扰论 | 第35-39页 |
3.2.2 重夸克有效理论 | 第39-42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J~(PC)=3~(-+)的S波强子-强子束缚态 | 第44-62页 |
4.1 D~*D_2~*束缚态的波函数和有效拉格朗日量 | 第45-50页 |
4.1.1 D~*D_2~*的波函数 | 第45-47页 |
4.1.2 拉格朗日量 | 第47-50页 |
4.2 单π、单σ交换相互作用势 | 第50-56页 |
4.2.1 散射振幅 | 第52-53页 |
4.2.2 单π交换势 | 第53-56页 |
4.3 数值计算及结果 | 第56-59页 |
4.4 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59-6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五章 D~*D_2~*的耦合道效应 | 第62-76页 |
5.1 多道耦合的薛定谔方程 | 第62-65页 |
5.2 用跃迁自旋算符表示的相互作用势 | 第65-76页 |
5.2.1 势函数的直接散射项 | 第68-71页 |
5.2.2 势函数的交叉散射项 | 第71-76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6-78页 |
附录A 势函数的傅立叶变换公式 | 第78-80页 |
附录B r的偏导数公式 | 第80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94页 |
致谢 | 第94-96页 |
发表论文 | 第96-97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