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分类论文--燃料矿床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论文

大民屯凹陷沙三、四段成岩场分析与储层孔隙度预测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前言第8-10页
    0.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第8页
    0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页
    0.3 研究内容第8-10页
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0-23页
    1.1 构造特征及演化史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构造单元划分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断裂特征及演化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构造演化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地层及沉积特征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古近系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新近系和第四系第15-16页
    1.3 成岩特征及成岩阶段划分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岩石类型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成岩环境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现今成岩阶段第19-20页
    1.4 基本油气地质条件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烃源岩特征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储集层特征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盖层特征第22-23页
第二章 成岩作用数值模拟简介第23-33页
    1.1 基本原理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成岩作用模拟原理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成岩场分析与成岩相预测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成岩阶段与生储盖层的关系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大民屯凹陷成岩阶段对应的成岩参数第26页
    1.2 成岩模拟数学模型第26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埋藏史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成岩史模型第29-33页
第三章 成岩场分析与储层孔隙度预测第33-65页
    3.1 模拟计算参数确定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模拟流程和井网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关键模拟参数第33-38页
    3.2 成岩场分析第38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单井成岩模拟结果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剖面成岩模拟结果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平面成岩模拟结果第46-58页
    3.3 储层孔隙度预测第58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储层孔隙度控制因素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储层孔隙度预测方法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储层孔隙度预测结果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有利储层分布第63-65页
结论第65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69页
致谢第69-70页
详细摘要第70-79页

论文共7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HYMOD模型的参数不确定性分析
下一篇:海量地震数据并行处理中作业调度优化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