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插图清单 | 第10-13页 |
缩略词注释表 | 第13-14页 |
前言 | 第14-17页 |
第一章 理论研究 | 第17-26页 |
1.祖国中医学对慢性鼻-鼻窦炎的认识与研究 | 第17-21页 |
1.1 鼻的生理功能与脏腑关系 | 第17页 |
1.2 中医学对慢性鼻-鼻窦炎认识与治疗 | 第17-18页 |
1.3“胆主窦窍”理论的形成及阐释 | 第18-21页 |
2.现代医学对慢性鼻-鼻窦炎的认识 | 第21-26页 |
2.1 慢性鼻-鼻窦炎的诊断 | 第21页 |
2.2 慢性鼻-鼻窦炎的临床分类 | 第21-22页 |
2.3 慢性鼻-鼻窦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| 第22-24页 |
2.3.1 病原微生物感染 | 第22页 |
2.3.2 细菌生物膜 | 第22-23页 |
2.3.3 环境污染 | 第23页 |
2.3.4 药物因素 | 第23页 |
2.3.5 创伤、其它因素 | 第23-24页 |
2.4 鼻部因素 | 第24-26页 |
2.4.1 鼻部解剖结构异常 | 第24页 |
2.4.2 纤毛系统功能障碍 | 第24-25页 |
2.4.3 骨炎 | 第25页 |
2.4.4 牙源性鼻窦炎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临床试验研究 | 第26-45页 |
1.临床病例资料 | 第26-28页 |
1.1 研究病例来源 | 第26页 |
1.2 临床诊断标准 | 第26-27页 |
1.2.1 西医慢性鼻-鼻窦炎诊断标准(2012,昆明) | 第26页 |
1.2.2 中医鼻渊胆腑郁热证型辨证标准 | 第26-27页 |
1.3 纳入病例标准 | 第27页 |
1.4 排除病例标准 | 第27-28页 |
1.5 终止试验的标准 | 第28页 |
1.6 剔除及脱落病历标准 | 第28页 |
1.7 纳入病例基本信息 | 第28页 |
2.临床试验材料 | 第28-30页 |
2.1 研究所用主要试剂 | 第28-29页 |
2.2 研究所用主要设备及器械 | 第29-30页 |
3.临床试验方法 | 第30-33页 |
3.1 临床资料分组 | 第30页 |
3.2 试验用药方法 | 第30页 |
3.3 标本采集 | 第30页 |
3.4 标本处理 | 第30-31页 |
3.5 试验方法 | 第31-33页 |
3.6 技术路线图 | 第33页 |
4.结果 | 第33-45页 |
4.1 鼻腔优势菌种检测 | 第33-35页 |
4.2 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培养 | 第35页 |
4.3 哈氏弧菌BB170检测治疗前后生物信号AI-2 情况 | 第35-40页 |
4.4 鼻渊舒口服液对Lux S/AI-2 通路介导表皮葡萄球菌细菌生物膜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4.5 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鼻黏膜分泌物SIg A含量 | 第42-45页 |
讨论 | 第45-53页 |
1.临床分离鼻腔优势菌种变化 | 第45-46页 |
2.细菌生物膜在慢性鼻-鼻窦炎中占重要地位 | 第46-50页 |
2.1 细菌生物膜与慢性鼻-鼻窦炎发病 | 第46-48页 |
2.2 细菌生物膜与慢性鼻-鼻窦炎耐药性及治疗 | 第48-50页 |
3.鼻渊舒口服液有利于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 | 第50-51页 |
4.鼻渊舒口服液阻碍生物信号AI-2 形成 | 第51-52页 |
5.鼻黏膜功能状态是发病与否的重要因素 | 第52-53页 |
结论 | 第53-54页 |
1.调节慢性鼻-鼻窦炎患者鼻腔菌群 | 第53页 |
2.鼻渊舒口服液抑制条件致病菌致病 | 第53-54页 |
问题与展望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6页 |
综述 | 第66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附录 | 第74-80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及科研成果(示例) | 第80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