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引论 | 第8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5 基本框架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互联网治理模式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| 第13-18页 |
2.1 互联网治理模式的概念 | 第13-15页 |
2.1.1 治理及治理理论 | 第13-14页 |
2.1.2 互联网治理模式 | 第14-15页 |
2.2 互联网治理模式的构成要素 | 第15-18页 |
2.2.1 互联网治理模式的主体 | 第15-17页 |
2.2.2 互联网治理模式的客体 | 第17页 |
2.2.3 互联网治理模式的手段 | 第17-18页 |
第3章 互联网治理模式与域外实践 | 第18-28页 |
3.1 互联网治理的具体模式 | 第18-24页 |
3.1.1 技术治理模式(TechnologyGovernanceModel) | 第18-20页 |
3.1.2 自我治理模式(AutonomousGovernanceModel) | 第20-21页 |
3.1.3 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(Multi-StakeholderGovernanceModel) | 第21-22页 |
3.1.4 多边主义治理模式(MultilateralismGovernanceModel) | 第22-24页 |
3.2 互联网治理模式的域外实践 | 第24-28页 |
3.2.1 美国的实践 | 第24-26页 |
3.2.2 俄罗斯的实践 | 第26-28页 |
第4章 我国互联网治理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| 第28-32页 |
4.1 我国互联网治理的发展阶段与治理模式的选择 | 第28-30页 |
4.1.1 1986—1993:互联网治理萌芽阶段 | 第28-29页 |
4.1.2 1994—2002:九龙治水互联网治理阶段 | 第29页 |
4.1.3 2003—至今:参与国际互联网治理阶段 | 第29-30页 |
4.2 我国当前互联网治理模式的特点 | 第30-31页 |
4.3 我国当前互联网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2页 |
4.3.1 非政府主体缺位 | 第31页 |
4.3.2 制衡机制缺失 | 第31-32页 |
4.3.3 治理效率低下 | 第32页 |
第5章 中国互联网治理模式的未来选择 | 第32-37页 |
5.1 治理理念:结合多利益攸关方开展新多边主义治理模式 | 第32-33页 |
5.2 国家层面:建立政府主导、多元共治的互联网治理机制 | 第33-34页 |
5.2.1 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 | 第33页 |
5.2.2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| 第33-34页 |
5.3 国际层面: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| 第34-37页 |
5.3.1 坚持网络主权原则 | 第34-35页 |
5.3.2 积极参与互联网顶层设计 | 第35-36页 |
5.3.3 建立共享共治的多边国际治理体系 | 第36-37页 |
结论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