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选题的意义 | 第12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1 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 | 第12-13页 |
1.2.2 高温后(火灾后)混凝土性能研究情况 | 第13-14页 |
1.2.3 混凝土界面处理方法 | 第14页 |
1.2.4 界面粗糙度测量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2.5 界面抗剪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高温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界面抗剪性能研究 | 第19-42页 |
2.1 引言 | 第19页 |
2.2 试验设计 | 第19-27页 |
2.2.1 试验的目的和要求 | 第19页 |
2.2.2 试件形式的选择 | 第19-20页 |
2.2.3 界面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 | 第20-27页 |
2.2.4 测量内容 | 第27页 |
2.3 试验现象和结果 | 第27-33页 |
2.3.1 高温后试件现象 | 第27-29页 |
2.3.2 破坏现象和过程 | 第29-32页 |
2.3.3 试验结果 | 第32-33页 |
2.4 结果分析 | 第33-37页 |
2.5 机理分析 | 第37-39页 |
2.6 沟槽与人工凿毛界面处理方法的比较 | 第39-41页 |
2.6.1 人工凿毛试验 | 第39-41页 |
2.6.2 沟槽法界面处理的优点 | 第41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三章 高温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植筋界面抗剪性能研究 | 第42-57页 |
3.1 引言 | 第42页 |
3.2 试验概述 | 第42-45页 |
3.3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| 第45-49页 |
3.3.1 试件的主要试验现象 | 第45-46页 |
3.3.2 试件的破坏形态 | 第46-49页 |
3.4 试验结果 | 第49-50页 |
3.5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0-53页 |
3.5.1 粗糙度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3.5.2 植筋率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3.5.3 温度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3.6 界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和理论分析 | 第53-55页 |
3.7 机理分析 | 第55-56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四章 高温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界面抗剪的有限元模拟 | 第57-69页 |
4.1 引言 | 第57页 |
4.2 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| 第57-60页 |
4.2.1 界面-内聚力模型(CZM) | 第57-59页 |
4.2.2 钢筋与混凝土界面-Spring2非线性弹簧模型 | 第59-60页 |
4.3 选取的抗剪试验简介 | 第60-61页 |
4.4 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61-64页 |
4.4.1 单元及网格划分 | 第61-62页 |
4.4.2 材料属性 | 第62-63页 |
4.4.3 内聚力模型建立 | 第63页 |
4.4.4 弹簧单元的建立 | 第63-64页 |
4.5 模拟结果与分析 | 第64-67页 |
4.5.1 应力分布情况 | 第64-65页 |
4.5.2 试验模拟结果分析 | 第65-67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9-71页 |
5.1 结论 | 第69-70页 |
5.2 展望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作者介绍 | 第76页 |
已发表论文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