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
| 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7页 |
| 引言 | 第11-12页 |
|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 | 第12-15页 |
| 1 病例来源 | 第12-13页 |
| 1.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对比 | 第12页 |
| 1.2 两组患者年龄及病程对比 | 第12-13页 |
| 2 诊断标准 | 第13-15页 |
| 2.1 西医诊断标准 | 第13-14页 |
| 2.2 中医诊断标准 | 第14页 |
| 2.3 纳入标准 | 第14页 |
| 2.4 排除标准 | 第14-15页 |
| 2.5 病例的剔除、脱落、中止试验的标准 | 第15页 |
| 2.5.1 剔除标准 | 第15页 |
| 2.5.2 脱落标准 | 第15页 |
| 2.5.3 中止标准 | 第15页 |
|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| 第15-23页 |
| 1 随机分组 | 第15页 |
| 2 治疗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3 观察指标 | 第16-19页 |
| 3.1 安全指标 | 第16页 |
| 3.2 排除性检查 | 第16页 |
| 3.3 疗效评价指标 | 第16-19页 |
| 3.3.1 总体症状疗效评价 | 第16-17页 |
| 3.3.2 症状评价标准 | 第17-18页 |
| 3.3.3 血浆生长激素释放肽水平 | 第18-19页 |
| 4 统计方法 | 第19页 |
| 5 结果分析 | 第19-23页 |
| 5.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| 第19-20页 |
| 5.1.1 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| 第19-20页 |
| 5.1.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| 第20页 |
| 5.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Ghrelin含量比较 | 第20-21页 |
| 5.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| 第21-22页 |
| 5.3.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| 第21-22页 |
| 5.3.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| 第22页 |
| 5.4 两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比较 | 第22-23页 |
| 5.5 安全性评定 | 第23页 |
| 5.6 随访疗效 | 第23页 |
| 第三部分 讨论 | 第23-46页 |
| 1 传统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| 第23-30页 |
| 1.1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病名的认识 | 第23-24页 |
| 1.2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24-26页 |
| 1.3 传统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及治疗 | 第26-30页 |
| 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| 第30-36页 |
| 2.1 胃肠道动力障碍 | 第30-31页 |
| 2.2 内脏高敏感性 | 第31-32页 |
| 2.3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| 第32页 |
| 2.4 Ghrelin与FD的相关性 | 第32-34页 |
| 2.5 现代医学药物治疗 | 第34-36页 |
| 2.5.1 促进胃动力 | 第34-35页 |
| 2.5.2 抑制胃酸分泌 | 第35页 |
| 2.5.3 抗焦虑、抑郁 | 第35-36页 |
| 2.5.4 根除HP | 第36页 |
| 3 宝胃汤治疗FD的立意 | 第36-43页 |
| 3.1 方解分析 | 第37-38页 |
| 3.2 药物解析 | 第38-42页 |
| 3.3 现代相关临床研究 | 第42-43页 |
| 4 结果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5 不足分析 | 第44页 |
| 6 结语 | 第44-46页 |
| 结论 | 第46-4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7-54页 |
| 综述 | 第54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6页 |
| 致谢 | 第66-67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67-68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