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医内科论文--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

补肾和脉方对清晨高血压肾虚证的观察性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引言第10-12页
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第12-44页
    综述一:清晨高血压的研究概述第12-32页
        1 清晨高血压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清晨高血压的定义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清晨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2 清晨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高钠低钾饮食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超重或肥胖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饮酒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其他危险因素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3 清晨高血压的监测和评估方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4 清晨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5 清晨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 清晨高血压对颈动脉血管的影响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 清晨高血压对左心室的影响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 清晨高血压对肾脏功能的影响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6 清晨高血压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 清晨高血压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 清晨高血压对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7 清晨高血压的治疗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1 治疗的目的和原则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2 常用的降压药物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2.1 常用降压药物的种类和特点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2.2 降压治疗的方案选择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8 清晨高血压的临床管理和意义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参考文献第24-32页
    综述二: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及治疗的研究概述第32-44页
        1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病名概述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病因病机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 辩证论治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 眩晕的辩证论治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 脉胀的辩证论治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 中医对高血压的治疗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单味中药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葛根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杜仲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钩藤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4 川牛膝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5 罗布麻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中药复方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天麻钩藤饮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镇肝熄风汤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半夏白术天麻汤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补肾和脉方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语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参考文献第40-44页
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44-62页
    1 研究目的第44页
    2 临床资料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2.1 病例来源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 一般资料第44页
    3 研究方法第44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1 诊断标准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 西医诊断标准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 中医诊断标准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 纳入标准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 排出标准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 退出和剔除标准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5 中药制备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6 研究方法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7 疗效指标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8 数据管理和统计学方法第46-56页
    4 结果第56页
    5 讨论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 清晨高血压的发病基础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 中医对清晨高血压的认识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 对本研究结果的分析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4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第60页
    6 结论第60页
    7 小结和展望第60-62页
附表一:中医肾虚证诊断标准第62-63页
附表二:中医症状信息积分表第63-64页
附表三:SF-36量表(健康调查简表)第64-67页
致谢第67-69页
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第69页

论文共6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加味交泰汤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症临床观察
下一篇:酸甘化阴法的理论源流及临床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