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9-19页 |
1.1 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 | 第9-12页 |
1.1.1 分析型超临界流体色谱 | 第9-10页 |
1.1.2 制备型超临界流体色谱 | 第10页 |
1.1.3 超临界流体色谱的工业应用 | 第10-12页 |
1.2 超临界环境中溶质性质 | 第12-14页 |
1.2.1 保留性质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吸附平衡数据测定 | 第13-14页 |
1.2.3 扩散系数测定 | 第14页 |
1.3 赤芍原料及其活性组分 | 第14-17页 |
1.3.1 芍药苷与芍药内酯苷结构及性质 | 第15页 |
1.3.2 芍药苷与芍药内酯苷粗提技术 | 第15-16页 |
1.3.3 芍药苷与芍药内酯苷纯化技术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意义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赤芍活性组分超临界流体色谱提纯工艺实验 | 第19-45页 |
2.1 实验方法 | 第19-22页 |
2.1.1 实验原料与试剂 | 第19-20页 |
2.1.2 实验装置 | 第20-21页 |
2.1.3 实验方法 | 第21-22页 |
2.2 分析条件的建立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2-23页 |
2.2.1 活性组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的建立 | 第22页 |
2.2.2 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2-23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3-43页 |
2.3.1 待分离组分确定 | 第23-25页 |
2.3.2 改性剂对分离效果影响 | 第25-26页 |
2.3.3 CO2流量对分离效果影响 | 第26-30页 |
2.3.4 温度对分离效果影响 | 第30-32页 |
2.3.5 压力对分离效果影响 | 第32-34页 |
2.3.6 建立容量因子模型 | 第34-37页 |
2.3.7 制备芍药苷与芍药内酯苷 | 第37-4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3章 芍药苷与芍药内酯苷组分吸附行为 | 第45-65页 |
3.1 特征点洗脱法 | 第45-46页 |
3.2 实验试剂与装置 | 第46-47页 |
3.3 响应因子校正 | 第47-48页 |
3.4 二元混合流体密度计算 | 第48-49页 |
3.5 结果与讨论 | 第49-63页 |
3.5.1 芍药苷与芍药内酯苷组分吸附特征 | 第49-57页 |
3.5.2 吸附模型拟合 | 第57-63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4章 芍药苷与芍药内酯苷组分扩散行为 | 第65-77页 |
4.1 Taylor峰扩展法扩散系数测定 | 第65-66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66-67页 |
4.2.1 实验原料与试剂 | 第66页 |
4.2.2 实验装置 | 第66-67页 |
4.2.3 实验步骤 | 第67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7-75页 |
4.3.1 压力的影响 | 第69-71页 |
4.3.2 温度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4.3.3 扩散系数与密度的关联 | 第72-74页 |
4.3.4 改性剂含量影响 | 第74-7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第5章 芍药苷与芍药内酯苷SFC-SMB分离过程模拟 | 第77-85页 |
5.1 SMB操作模型 | 第77-78页 |
5.2 SMB分离区确定 | 第78-79页 |
5.3 模拟参数确定 | 第79-81页 |
5.4 结果与讨论 | 第81-8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3-85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85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5页 |
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说明 | 第95-97页 |
致谢 | 第97-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