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7页 |
1.1 引言 | 第11页 |
1.2 CO_2加氢合成甲醇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9页 |
1.2.1 Cu/ZnO催化剂CO_2加氢合成甲醇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Cu/ZnO/Al_2O_3催化剂CO_2加氢合成甲醇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3 Cu/ZnO/ZrO_2催化剂CO_2加氢合成甲醇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4 其它氧化物参杂的Cu/ZnO/催化剂CO_2加氢合成甲醇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3 介孔SBA-15负载金属复合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| 第19-22页 |
1.3.1 软模板法 | 第20-21页 |
1.3.2 硬模板法 | 第21-22页 |
1.3.3 无模板法 | 第22页 |
1.4 介孔SBA-15负载金属复合物催化剂的应用 | 第22-23页 |
1.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| 第23-27页 |
1.5.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23-24页 |
1.5.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24-27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27-37页 |
2.1 主要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| 第27-29页 |
2.1.1 主要化学试剂 | 第27-28页 |
2.1.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| 第28-29页 |
2.2 介孔SBA-15和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9-31页 |
2.2.1 介孔SAB-15的制备 | 第29-30页 |
2.2.2 介孔Cu-Zn-Zr/SAB-15催化剂的制备 | 第30页 |
2.2.3 Cu-Zn-Zr催化剂的制备 | 第30-31页 |
2.3 催化剂表征 | 第31-33页 |
2.3.1 N_2吸附-脱附(BET)分析 | 第31页 |
2.3.2 X射线衍射(XRD)分析 | 第31页 |
2.3.3 H_2程序升温还原(H_2-TPR)分析 | 第31-33页 |
2.3.4 CO_2吸附(CO_2-TPD) | 第33页 |
2.3.5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分析 | 第33页 |
2.4 催化剂活性评价 | 第33-37页 |
2.4.1 评价系统装置 | 第33-34页 |
2.4.2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| 第34-37页 |
第三章 CZZ/SBA-15介孔铜基催化剂CO_2加氢合成甲醇催化性能 | 第37-47页 |
3.1 引言 | 第37-38页 |
3.2 催化剂的表征 | 第38-47页 |
3.2.1 N_2吸附-脱附 | 第38-39页 |
3.2.2 催化剂的物相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2.3 催化剂的形貌结构特性 | 第40-41页 |
3.2.4 催化剂的还原性能(H_2-TPR) | 第41-42页 |
3.2.5 CO_2吸附(CO_2-TPD) | 第42-43页 |
3.2.6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| 第43-45页 |
3.2.7 本章结论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不同Zn/Cu比CZZ/SBA-15介孔铜基催化剂CO_2加氢合成甲醇催化性能 | 第47-57页 |
4.1 引言 | 第47-48页 |
4.2 CZ_yZ/SBA-15介孔催化剂的结构分析及表征 | 第48-57页 |
4.2.1 催化剂的结构特征及物相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2.2 催化剂的形貌结构特性 | 第50-51页 |
4.2.3 催化剂的还原性能(H_2-TPR) | 第51-52页 |
4.2.4 CO_2吸附(CO_2-TPD) | 第52-54页 |
4.2.5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| 第54-55页 |
4.2.6 本章结论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多元复合双铜基催化剂CO_2加氢合成甲醇扩试研究 | 第57-67页 |
5.1 引言 | 第57-58页 |
5.2 甲醇扩试实验部分 | 第58-60页 |
5.2.1 铜基催化剂的制备 | 第58页 |
5.2.2 甲醇扩试双催化剂床层的设计及实验过程 | 第58-60页 |
5.3 甲醇扩试实验结果及讨论 | 第60-67页 |
5.3.1 多元复合铜基催化剂CO_2加氢评价结果 | 第60-61页 |
5.3.2 多元复合CZA+CZAZ催化剂甲醇合成稳定性 | 第61-62页 |
5.3.3 多元复合CZA+CZAZ催化剂不同反应条件下甲醇合成速率 | 第62页 |
5.3.4 多元复合CZA+CZAZ催化剂不同温度下各产物选择性 | 第62-63页 |
5.3.5 多元复合CZA+CZAZ催化剂不同压力下各产物选择性 | 第63-64页 |
5.3.6 多元复合CZA+CZAZ催化剂不同压力下X_(CO2) | 第64-65页 |
5.3.7 本章结论 | 第65-67页 |
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| 第67-71页 |
6.1 本文的主要结论 | 第67-68页 |
6.2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68页 |
6.3 展望 | 第68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9页 |
附录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