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前言 | 第9-29页 |
1.1 引言 | 第9-10页 |
1.2 锂离子电池概述 | 第10-13页 |
1.2.1 锂离子电池的诞生和发展 | 第10-12页 |
1.2.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| 第12-13页 |
1.3 金属锂负极概述 | 第13-22页 |
1.3.1 金属锂负极的挑战 | 第13-17页 |
1.3.2 稳定金属锂负极的电解质工程 | 第17-19页 |
1.3.3 稳定金属锂负极的界面工程 | 第19-21页 |
1.3.4 通过固态电解质阻止锂枝晶的蔓延 | 第21-22页 |
1.4 聚氧化乙烯电解质概述 | 第22-25页 |
1.4.1 聚合物电解质简述 | 第22页 |
1.4.2 聚氧化乙烯电解质的结构和导锂机制 | 第22-24页 |
1.4.3 聚氧化乙烯电解质的改性 | 第24-25页 |
1.5 锂空气电池中的金属锂负极 | 第25-27页 |
1.5.1 锂空气电池简介 | 第25-26页 |
1.5.2 锂空气电池中的金属锂负极 | 第26-27页 |
1.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27-29页 |
2 凝胶态聚氧化乙烯电解质对金属锂负极的保护作用研究 | 第29-43页 |
2.1 引言 | 第29-30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30-35页 |
2.2.1 实验原料及试剂 | 第30页 |
2.2.2 实验仪器和设备 | 第30-31页 |
2.2.3 电池材料的制备和电池的组装 | 第31-32页 |
2.2.4 材料表征方法 | 第32-33页 |
2.2.5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| 第33-35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5-41页 |
2.3.1 金属锂对称电池中锂的沉积溶解情况 | 第35-37页 |
2.3.2 锂离子在GPE-B电池中的传输性能 | 第37-38页 |
2.3.3 界面成分分析和稳定性测试 | 第38-4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3 凝胶态聚氧化乙烯电解质在磷酸铁锂金属锂电池中的应用 | 第43-55页 |
3.1 引言 | 第43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43-47页 |
3.2.1 实验原料及试剂 | 第43-44页 |
3.2.2 实验仪器和设备 | 第44-45页 |
3.2.3 电池材料的制备和电池的组装 | 第45-46页 |
3.2.4 材料表征方法 | 第46页 |
3.2.5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| 第46-47页 |
3.2.6 软包电池安全性能检测 | 第47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3页 |
3.3.1 磷酸铁锂金属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| 第47-49页 |
3.3.2 磷酸铁锂金属锂电池的界面稳定性分析 | 第49-52页 |
3.3.3 软包电池安全性能测试 | 第52-5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4 凝胶态聚氧化乙烯电解质在锂空气电池中的应用 | 第55-66页 |
4.1 引言 | 第55-56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56-60页 |
4.2.1 实验原料及试剂 | 第56-57页 |
4.2.2 实验仪器和设备 | 第57页 |
4.2.3 复合凝胶聚氧化乙烯-全氟磺酸电解质的制备 | 第57-58页 |
4.2.4 锂空气电池空气电极的制备及电池的组装 | 第58-59页 |
4.2.5 材料表征方法 | 第59-60页 |
4.2.6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| 第60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0-64页 |
4.3.1 全氟磺酸膜的锂化和选择透过性分析 | 第60-62页 |
4.3.2 聚氧化乙烯复合电解质锂空气电池体系产物分析 | 第62-63页 |
4.3.3 聚氧化乙烯复合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 | 第63-6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结论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