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引言 | 第13-25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2 主要脱硫技术简介 | 第15-18页 |
1.2.1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(WFGD) | 第16页 |
1.2.2 干法烟气.脱硫技术(DF.GD) | 第16-17页 |
1.2.3 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(SDFGD) | 第17-18页 |
1.3 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1.4 半干法烟气脱硫反应研究进展 | 第19-22页 |
1.4.1 脱硫反应动力学模型 | 第19-20页 |
1.4.2 脱硫反应数值模拟 | 第20-22页 |
1.4.3 脱硫效率影响规律 | 第22页 |
1.5 煤粉工业锅炉简介 | 第22-23页 |
1.6 本课题研究内容 | 第23-25页 |
2 实验部分 | 第25-32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5页 |
2.2 脱硫剂制备装置及方法 | 第25-30页 |
2.2.1 实验装置 | 第25-29页 |
2.2.2 实验方法 | 第29-30页 |
2.3 表征方法 | 第30-31页 |
2.3.1 扫描电镜(SEM)分析 | 第30页 |
2.3.2 X射线衍射(XRD)表征 | 第30页 |
2.3.3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分析 | 第30页 |
2.3.4 粒度分布 | 第30页 |
2.3.5 热重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3.6 活性CaO测定 | 第3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3 制备工况对炉内固硫性及脱硫剂特性的影响研究 | 第32-53页 |
3.1 燃烧温度对炉内固硫性及脱硫剂特性的影响 | 第32-38页 |
3.1.1 燃烧温度对炉内固硫特性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3.1.2 燃烧温度对脱硫剂物理形态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3.1.3 燃烧温度对脱硫剂化学形态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3.1.4 燃烧温度对脱硫剂中活性CaO含量的影响 | 第36页 |
3.1.5 燃烧温度对脱硫剂热稳定性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1.6 脱硫剂脱硫活性评价 | 第37-38页 |
3.2 空气分级燃烧对炉内固硫性及脱硫剂特性的影响 | 第38-46页 |
3.2.1 空气分级燃烧对滴管炉内固硫特性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2.2 空气分级燃烧对脱硫剂物理形态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3.2.3 空气分级燃烧对脱硫剂化学形态的影响 | 第40-43页 |
3.2.4 空气分级燃烧对脱硫剂活性CaO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2.5 空气分级燃烧对脱硫剂热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3.2.6 脱硫剂脱硫活性评价 | 第45-46页 |
3.3 钙硫比对脱硫剂性质的影响 | 第46-51页 |
3.3.1 钙硫比对滴管炉炉内固硫性的影响 | 第46页 |
3.3.2 钙硫比对脱硫剂物理形态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3.3.3 钙硫比对脱硫剂化学形态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3.3.4 钙硫比对脱硫剂活性CaO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3.3.5 钙硫比对脱硫剂热稳定性的影响 | 第50页 |
3.3.6 脱硫剂脱硫活性评价 | 第50-51页 |
3.4 钙基脱硫剂最优制备工况的验证 | 第5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4 钙基脱硫剂脱硫反应动力学 | 第53-61页 |
4.1 脱硫过程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2 脱硫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| 第54-57页 |
4.3 脱硫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求解 | 第57-6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5 脱硫反应器数值模拟及结构优化 | 第61-87页 |
5.1 计算方法和数学模型 | 第61-66页 |
5.1.1 几何建模及网格划分 | 第61-62页 |
5.1.2 湍流模型 | 第62-66页 |
5.2 参数设置 | 第66-67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7-86页 |
5.3.1 冷态模拟结果 | 第67-77页 |
5.3.2 热态模拟结果 | 第77-8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6-87页 |
6 实际工业规模试验研究 | 第87-104页 |
6.1 试验原料 | 第87-88页 |
6.2 系统装置及运行过程 | 第88-94页 |
6.2.1 试验系统流程 | 第88-89页 |
6.2.2 反应器系统 | 第89-90页 |
6.2.3 增湿系统 | 第90-91页 |
6.2.4 收尘系统 | 第91页 |
6.2.5 工艺水系统 | 第91-92页 |
6.2.6 测控系统 | 第92-94页 |
6.3 运行过程及监测方法 | 第94页 |
6.3.1 运行步骤 | 第94页 |
6.3.2 SO2浓度监测系统 | 第94页 |
6.4 数据处理方法 | 第94-96页 |
6.4.1 固气比计算 | 第94-95页 |
6.4.2 烟气脱硫效率计算 | 第95页 |
6.4.3 初始钙硫摩尔比 | 第95-96页 |
6.5 结果与讨论 | 第96-102页 |
6.5.1 反应器的温度及压力分布 | 第96-97页 |
6.5.2 烟气脱硫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| 第97-102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102-104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104-107页 |
7.1 结论 | 第104-105页 |
7.2 论文创新点 | 第105页 |
7.3 工作展望 | 第105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15页 |
致谢 | 第115-11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16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6页 |
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| 第116-117页 |
主要获奖 | 第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