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宗教论文--佛教论文--宗派论文--法相宗(唯识宗、慈恩宗)论文

浅析《成唯识论》中的识变思想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导言第9-15页
    Ⅰ 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Ⅱ 对《成唯识论》及识变思想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0-12页
    Ⅲ 本文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第12-13页
    Ⅳ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13-15页
第一章 唯识学与识变思想第15-25页
    第一节 唯识学及其源流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1、瑜伽行派与唯识宗的传承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唯识学的境、行、果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3、唯识学在佛学理论中的地位第17-19页
    第二节 《成唯识论》与识变思想第19-25页
        1、《成唯识论》之于唯识学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、识变的原始涵义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3、一种七转与能变唯三——两种识变模式的简择第22-25页
第二章 识变的基础架构——因能变与果能变第25-38页
    第一节 因能变第25-32页
        1、因能变的定义——种子与能变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、种子与熏习理论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、种子与习气的对应关系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4、种子本有与种子始有之辨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5、唯识化的一心开二门——因能变视域下的流转与还灭第30-32页
    第二节 果能变第32-38页
        1、果能变的定义——识自体与能变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、见分与相分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、性境、独影境和带质境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、识体的四分说第35-38页
第三章 识变的因缘、能所关系与旨趣第38-49页
    第一节 识变思想中的因、缘、果第38-44页
        1、因缘、等无间缘、所缘缘与增上缘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、十五依处、十因与二因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、五果与得果的因缘第42-44页
    第二节 识变中的四重能所关系第44-46页
    第三节 建立识变理论的旨趣——成唯识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1、《成唯识论》开篇所明宗旨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、成立唯识的圣教与正理第47-49页
第四章 识变思想对佛学理论体系的影响第49-57页
    第一节 识变思想对佛学缘起理论的深化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1、从十二因缘到性空缘起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、识变对十二因缘的深化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3、识变思想对“阿赖耶识缘起”的批判第52-53页
    第二节 识变思想对佛学现代化的启示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1、佛教的现代化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2、识变思想所表现出的唯识学理论品质第54-57页
结语第57-58页
参考文献第58-62页
致谢第62页

论文共6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江泽民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思想研究
下一篇:圣严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