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论文--中国农业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--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--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

吉林省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建设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5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页
    1.2 研究综述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耕地保护制度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耕地补偿机制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耕地保护制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2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第13-14页
    1.4 技术路线第14-15页
第二章 耕地保护制度理论基础第15-17页
    2.1 外部性理论第15页
    2.2 产权理论第15页
    2.3 生态服务功能理论第15-16页
    2.4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6-17页
第三章 吉林省自然经济状况及耕地保护补偿现状第17-22页
    3.1 吉林省概况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自然地理条件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社会经济状况第17页
    3.2 吉林省耕地发展现状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吉林省耕地利用特点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吉林省耕地占用及污染现状第18-19页
    3.3 吉林省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不高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集体土地所有权缺乏明确主体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地方政府侵占耕地行为明显第19-20页
    3.4 吉林省耕地保护补偿现状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吉林省耕地保护补偿内容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吉林省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第21-22页
第四章 吉林省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第22-29页
    4.1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指标体系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指标解释第22-23页
    4.2 权重及指标量化赋分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权重确定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指标量化及赋分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耕地质量得分计算及评分等级第25页
    4.3 吉林省耕地质量评价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数据描述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吉林省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吉林省耕地质量评价结论第27-29页
第五章 吉林省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第29-33页
    5.1 建立健全吉林省耕地保护补偿制度的必要性第29页
    5.2 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运行的内外部环境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内部条件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外部条件第30-31页
    5.3 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经济因素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社会因素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政治因素第32-33页
第六章 吉林省耕地完全价值核算第33-40页
    6.1 耕地市场价值的评估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吉林省典型地区纯收益的计算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还原率的确定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耕地市场价值第35页
    6.2 耕地非市场价值评估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耕地非市场价值评估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实地调查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耕地非市场价值的计算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结果检验第36-37页
    6.3 吉林省耕地完全价值核算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吉林省各地区耕地完全价值核算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农户耕地保护补偿意愿现状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农户耕地保护补偿意愿的影响因素假设分析第38-40页
第七章 吉林省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建设的总体创新设计第40-45页
    7.1 制度设计的原则依据第40页
    7.2 吉林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构建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补偿主体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补偿对象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补偿依据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补偿标准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5 补偿方式模式与资金来源第44-45页
第八章 吉林省耕地保护补偿制度的完善对策第45-46页
    8.1 完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法律法规第45页
    8.2 强化公众耕地保护意识第45页
    8.3 加大农业扶持力度,增加农业产效第45页
    8.4 构建土地规划体系和评估体系第45-46页
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46-48页
    9.1 主要结论第46页
    9.2 不足与展望第46-48页
参考文献第48-52页
作者简介第52-53页
致谢第53页

论文共5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农安县耕地质量监测研究
下一篇:智能配电网故障处理模式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