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绿化规划论文--中国绿化规划论文

生态绿道设计的土地伦理观审视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绪论第8-17页
    1.1 缘起第8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时代的召唤---城市化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哭泣的大地---城市化反思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设计的生态---再造一个自然体系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及目的第11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第11-12页
    1.4 文献综述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方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写作创新点第14-15页
    1.6 本章小结第15-17页
第二章 回归土地伦理第17-29页
    2.1 生态绿道与土地伦理第17-18页
    2.2 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第18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沙乡观察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拓荒者的价值观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生态绿道发展模式:斑块-廊道-基底第23-25页
    2.3 土地价值界定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人与土地的伦理关系定位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人的生态观定位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土地健康---人类的责任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土地伦理指导设计原则第28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8-29页
第三章 生态绿道第29-54页
    3.1 绿道理论的发展阶段第29-31页
    3.2 绿道与绿道网络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基本概念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研究基础第31-35页
    3.3 绿道网络的功能研究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生态功能探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环境功能探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绿道网络与城市化第35-36页
    3.4 美国绿道与旧城更新-拉斐特绿色通廊案例第36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项目背景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项目综述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设计愿景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设计特色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方案解析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设计难点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7 景观测评第44页
    3.5 方案类比---天津津南新城项目景观绿廊设计第44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项目简介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设计愿景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环境分析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环境效益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设计意向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6 功能布局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7 概念设计第53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53-54页
第四章 绿道调研第54-68页
    4.1 绿道网络与城市公园---台中草悟道第54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案例概述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设计细则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设计宗旨第58-59页
    4.2 绿道网络与滨水带---台北淡水河公园第59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台北淡水河公园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设计特色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淡水河滨河绿道营建第64页
    4.3 绿色慢行道---武汉东湖自行车生态慢行道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公共自行车系统实施概况---以武汉为例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东湖景区调研骑行游径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布设原则第67页
    4.4 案例评价第67-68页
第五章 结语第68-70页
参考文献第70-72页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2-73页
致谢第73-74页

论文共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节能对天津某办公建筑夏季室内人体热舒适的研究
下一篇:异形柱空间框架撤柱动力响应及数值模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