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| 第8-10页 |
1.2 OAM复用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3 OAM模式串扰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携带轨道角动量的模式基础理论 | 第16-23页 |
2.1 涡旋光束 | 第16-17页 |
2.2 OAM光束的产生方法概述 | 第17-18页 |
2.3 OAM的复用及解复用 | 第18-19页 |
2.4 环状光纤中的模式基础理论 | 第19-21页 |
2.5 光纤中OAM模式的描述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环状光纤中的OAM模式串扰 | 第23-33页 |
3.1 理想环状光纤的结构设计 | 第23-25页 |
3.2 环状光纤的椭圆度对OAM模内串扰的影响 | 第25-28页 |
3.3 环状光纤的不同心度对OAM模内串扰的影响 | 第28-30页 |
3.4 环状光纤的椭圆度和不同心度同时存在时对OAM模式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OAM模式产生实验及补偿算法 | 第33-43页 |
4.1 空间光调制器的工作原理 | 第33-35页 |
4.2 OAM模式的产生原理 | 第35-37页 |
4.3 OAM模式产生实验平台及结果 | 第37-41页 |
4.4 OAM复用光纤传输系统中模式串扰补偿算法 | 第41-43页 |
第五章 基于椭圆柱坐标系的OAM模式串扰 | 第43-50页 |
5.1 椭圆柱坐标系及Mathieu方程 | 第43-44页 |
5.2 具有一定椭圆度的环状光纤中波动方程的解 | 第44-48页 |
5.3 OAM串扰的数值计算方法 | 第48-49页 |
5.4 本章小节 | 第49-50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0-52页 |
6.1 论文工作总结 | 第50-51页 |
6.2 未来展望 | 第51-52页 |
附录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