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9-15页 |
一、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三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2-13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宋代女性婚嫁妆饰时尚的文化生态 | 第15-23页 |
第一节 宋代婚嫁文化的发展背景 | 第15-17页 |
一、南北地域文化的差异 | 第15-16页 |
二、商品经济的繁荣活跃 | 第16-17页 |
三、崇文抑武政策的实行 | 第17页 |
第二节 宋代女性时尚消费的社会成因 | 第17-19页 |
一、阶层之间的互融 | 第17-18页 |
二、重财厚嫁促进女性消费市场的形成 | 第18页 |
三、宋法体制对女性财产权利的认可 | 第18-19页 |
第三节 宋代主流思想对女性婚嫁妆饰时尚的影响 | 第19-23页 |
一、宋代理学的兴起 | 第19-20页 |
二、宋代士人婚姻观念的取向 | 第20页 |
三、文学和绘画上的成熟 | 第20-23页 |
第二章 以俗为礼的婚嫁之势 | 第23-29页 |
第一节 由戴冠之风所引起的“匠业俱兴” | 第23-25页 |
一、宋代女性头饰的丰富 | 第23-24页 |
二、妆饰定制和银楼店铺的兴起 | 第24页 |
三、能工巧匠的摸索创新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裹足习俗与女性妆饰趣味的改变 | 第25-27页 |
一、宋代裹足习俗的盛行 | 第25-26页 |
二、裹足与婚姻 | 第26页 |
三、与同时期西方女性的比较 | 第26-27页 |
第三节 狎妓风尚下金银饰品的精进 | 第27-29页 |
一、宋代妓女的官私属性 | 第27页 |
二、文人士大夫的狎妓风尚 | 第27-28页 |
三、妓女饰品的推陈出新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物与场——妆饰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及目的 | 第29-39页 |
第一节 以妆饰人——婚嫁活动中的头饰之新 | 第29-33页 |
一、发式特髻的创新 | 第29-30页 |
二、凤冠形制的嬗变 | 第30-32页 |
三、盖头蒙面的兴起 | 第32-33页 |
第二节 以妆祈吉——女性面饰内涵的充盈 | 第33-35页 |
一、传统纹样中的花钿美寓 | 第33-34页 |
二、宗教信仰的长期浸润 | 第34页 |
三、与印度“吉祥痣”的比较 | 第34-35页 |
第三节 以妆示贵——女性婚服的选择 | 第35-39页 |
一、少数民族元素的融入 | 第35-36页 |
二、民间婚礼服饰的特色 | 第36-37页 |
三、霞帔的纹饰之织锦刺绣工艺的表达 | 第37-39页 |
第四章 时尚机制下女性婚嫁妆饰的流变 | 第39-44页 |
第一节 民风思变——宋代女性精神文化诉求的转变 | 第39-40页 |
一、妆饰佩戴的精神内涵 | 第39页 |
二、女性自我审美意识的提高 | 第39-40页 |
三、以物传情的情感需求 | 第40页 |
第二节 兼收并蓄——婚俗变迁中的美学精髓 | 第40-42页 |
一、社会习气的雅和俗 | 第40-41页 |
二、粉盒器物的用与巧 | 第41页 |
三、美学文化的佳和精 | 第41-42页 |
第三节 潜在规则——宋代女性婚嫁妆饰时尚的流变特征及规律 | 第42-44页 |
一、妆饰与审美之间的统一性 | 第42页 |
二、功用与时尚之间的差异性 | 第42-43页 |
三、风俗与礼制之间的矛盾性 | 第43-44页 |
第五章 宋代女性婚嫁妆饰在当今时尚设计中的价值与应用 | 第44-56页 |
第一节 当今女性婚嫁饰品的发展现状 | 第44-45页 |
一、传统文化意识的缺失 | 第44页 |
二、西式婚礼观念的冲击 | 第44-45页 |
三、创意思维固化的趋向 | 第45页 |
第二节 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开拓 | 第45-52页 |
一、“古为今用”的批判性融合 | 第45-48页 |
二、婚嫁妆饰内涵和设计策略的转变 | 第48-49页 |
三、中国本土化时尚品牌的创立与实践 | 第49-52页 |
第三节 给现代设计师们的灵感与启示 | 第52-56页 |
一、时尚需要传统文化的力量来得以延续 | 第52-54页 |
二、求新求变是时尚的永恒主题 | 第54-55页 |
三、时尚不是偶然,而是集体选择的结果 | 第55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