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0-1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选题 | 第18-28页 |
1.1 我国水资源受污染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2 苯酚废水处理现状 | 第19-22页 |
1.2.1 苯酚处理的常用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2.2 苯酚废水处理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| 第20-21页 |
1.2.3 再生水回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21-22页 |
1.3 传统水处理药剂的不足 | 第22-23页 |
1.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| 第23-28页 |
1.4.1 研究目的 | 第23-24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1.4.3 技术路线图 | 第25-26页 |
1.4.4 本文创新点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高铁酸钾的相关研究 | 第28-34页 |
2.1 高铁酸钾的特性 | 第28-30页 |
2.1.1 高铁酸钾的性质 | 第28-29页 |
2.1.2 高铁酸钾的氧化性 | 第29页 |
2.1.3 高铁酸钾优异的絮凝及助凝特性 | 第29-30页 |
2.2 高铁酸钾的应用 | 第30页 |
2.3 高铁酸钾氧化苯酚的分解机理及产生的各中间体的特性 | 第30-34页 |
2.3.1 苯酚的氧化机理分析 | 第31页 |
2.3.2 各中间体的物化特点及毒性 | 第31-34页 |
第三章 实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| 第34-44页 |
3.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34-36页 |
3.1.1 实验试剂 | 第34-35页 |
3.1.2 实验仪器 | 第35-36页 |
3.1.3 实验所用装置图 | 第36页 |
3.2 中间体的测定方法 | 第36-38页 |
3.2.1 测定条件 | 第36页 |
3.2.2 测定步骤 | 第36-38页 |
3.3 铁元素的测定方法 | 第38页 |
3.3.1 方法原理 | 第38页 |
3.3.2 测定方法 | 第38页 |
3.4 单项实验设计 | 第38-39页 |
3.4.1 实验方法 | 第38-39页 |
3.5 处理药剂活性及投加方式的改进 | 第39页 |
3.5.1 实验改进思路 | 第39页 |
3.5.2 处理药剂活性及投配方式的条件选择 | 第39页 |
3.6 正交实验设计 | 第39-42页 |
3.6.1 正交表设计 | 第39-41页 |
3.6.2 实验步骤 | 第41-42页 |
3.7 实验数据处理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4-72页 |
4.1 氧化条件对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| 第44-54页 |
4.1.1 投加量对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4.1.2 原水pH值对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4.1.3 温度对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4.1.4 搅拌速度对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4.1.5 氧化时间对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4.2 絮凝条件对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| 第54-58页 |
4.2.1 搅拌速度对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| 第54-56页 |
4.2.2 絮凝时间对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4.3 改进处理药剂活性及投加方式对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| 第58-66页 |
4.3.1 高铁酸盐活性改进对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4.3.2 灭活剂加碱量活性改进对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4.3.3 氧化段结束只加碱对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4.3.4 灭活剂投加量对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| 第64-66页 |
4.4 在各影响因素下最终滤液所剩中间体的变化 | 第66-68页 |
4.5 中间体随氧化时间及絮凝时间的变化 | 第68-72页 |
第五章 最佳水处理条件分析 | 第72-106页 |
5.1 正交实验数据 | 第72-73页 |
5.2 苯酚和草酸含量正交实验的极差分析 | 第73-79页 |
5.2.1 苯酚含量正交实验的极差分析 | 第74-76页 |
5.2.2 草酸含量正交实验的极差分析 | 第76-79页 |
5.3 Fe~(2+)和Fe~(3+)含量pH值正交实验的极差分析 | 第79-84页 |
5.3.1 Fe~(2+)含量正交实验的极差分析 | 第80-82页 |
5.3.2 Fe~(3+)含量正交实验的极差分析 | 第82-84页 |
5.4 pH值正交实验的极差分析 | 第84-93页 |
5.4.1 快速搅拌1min后溶液pH值正交实验的极差分析 | 第86-88页 |
5.4.2 氧化反应完成后溶液的pH值正交实验的极差分析 | 第88-91页 |
5.4.3 絮凝反应完成后溶液的pH值正交实验的极差分析 | 第91-93页 |
5.5 pH差值正交实验的极差分析 | 第93-104页 |
5.5.1 快速搅拌1min溶液pH值差值处的正交实验极差分析 | 第96-98页 |
5.5.2 氧化反应完成后溶液pH值差值处的正交实验极差分析 | 第98-101页 |
5.5.3 絮凝反应完成后溶液pH值差值处的正交实验极差分析 | 第101-104页 |
5.6 最佳实验条件的确定 | 第104-106页 |
第六章 高铁酸钾降解苯酚过程中中间体的变化机理 | 第106-124页 |
6.1 降解过程中间体的变化特点 | 第106-108页 |
6.2 化学反应动力学 | 第108-121页 |
6.2.1 动力学原理 | 第108-109页 |
6.2.2 不同原水浓度下剩余苯酚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| 第109-112页 |
6.2.3 不同高铁酸钾投加量下剩余苯酚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| 第112-115页 |
6.2.4 不同原水浓度下草酸产生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| 第115-118页 |
6.2.5 不同高铁酸钾投加量下草酸产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| 第118-121页 |
6.3 高铁酸钾降解苯酚过程中中间体的变化机理分析 | 第121-124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124-126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124页 |
7.2 建议 | 第124-12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6-132页 |
致谢 | 第132-13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