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2-16页 |
ABSTRACT | 第16-20页 |
符号说明 | 第21-2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22-59页 |
1.1 光催化产氢研究概述 | 第22页 |
1.1.1 光解水制氢概念简介 | 第22页 |
1.1.2 光解水制氢原理概述 | 第22页 |
1.2 产氢催化剂研究概述 | 第22-30页 |
1.2.1 常用的产氢催化剂概述 | 第22-23页 |
1.2.2 Zn_xCd_(1-x)S类固溶体材料研究背景 | 第23-27页 |
1.2.3 Zn_xCd_(1-x)S类固溶体硫化物合成方法概述 | 第27-30页 |
1.3 提高Zn_xCd_(1-x)S固溶体材料光催化产氢性能途径概述 | 第30-42页 |
1.3.1 对Zn_xCd_(1-x)S固溶体材料的形貌调控 | 第30-32页 |
1.3.2 对Zn_xCd_(1-x)S固溶体材料的离子掺杂 | 第32-35页 |
1.3.3 对Zn_xCd_(1-x)S固溶体材料进行不同类型的助催化剂负载 | 第35-38页 |
1.3.4 对Zn_xCd_(1-x)S固溶体材料选用合适的牺牲试剂 | 第38-40页 |
1.3.5 对ZnS络合胺类小分子,进而调控Zn_xCd_(1-x)S固溶体材料性能 | 第40-41页 |
1.3.6 对Zn_xCd_(1-x)S固溶体材料引入相结、孪晶等缺陷结构 | 第41-42页 |
1.4 Zn_xCd_(1-x)S类固溶体材料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| 第42-43页 |
1.4.1 在气敏传感器领域中的应用 | 第42页 |
1.4.2 在荧光和太阳能电池领域中的应用 | 第42-43页 |
1.5 论文的选题目的、意义及主要内容 | 第43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9页 |
第2章 Zn_(0.7)Cd_(0.3)S/PDI型混杂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裂解水产氢性能研究 | 第59-89页 |
2.1 前言 | 第59-60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60-64页 |
2.2.1 试剂及仪器 | 第60-61页 |
2.2.2 实验步骤 | 第61-64页 |
2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64-79页 |
2.3.1 混杂催化剂的组成 | 第64-68页 |
2.3.2 Zn_(0.7)Cd_(0.3)S和Zn_(0.7)Cd_(0.3)S/PDI混杂材料的形貌及结构 | 第68-70页 |
2.3.3 Zn_(0.7)Cd_(0.3)S和Zn_(0.7)Cd_(0.3)S/PDI混杂材料的X射线衍射图谱(XRD) | 第70-71页 |
2.3.4 混杂材料的带隙及导带边 | 第71-74页 |
2.3.5 光催化产氢性能 | 第74-78页 |
2.3.6 瞬态光电流响应性能测试 | 第78-79页 |
2.4 结论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9页 |
第3章 L-半胱氨酸作硫源辅助制备不同形貌、晶体结构及产氢性能的Zn_(0.5)Cd_(0.5)S固溶体材料 | 第89-116页 |
3.1 前言 | 第89-91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91-94页 |
3.2.1 试剂及仪器 | 第91-92页 |
3.2.2 实验步骤 | 第92-94页 |
3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94-107页 |
3.3.1 Zn_(0.5)Cd_(0.5)S材料的制备和结构表征 | 第94-101页 |
3.3.2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 | 第101-102页 |
3.3.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| 第102-103页 |
3.3.4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103-105页 |
3.3.5 孪晶纳米球的光催化产氢机理 | 第105-106页 |
3.3.6 催化剂的稳定性 | 第106-107页 |
3.4 结论 | 第107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6页 |
第4章 一种兼具同质、异质结结构的Zn_(0.5)Cd_(0.5)S与PdP_(~0.33)S_(~1.67)高效混杂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 | 第116-156页 |
4.1 前言 | 第116-118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118-123页 |
4.2.1 试剂及仪器 | 第118-119页 |
4.2.2 实验步骤 | 第119-123页 |
4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123-145页 |
4.3.1 孪晶Zn_(0.5)Cd_(0.5)S固溶体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| 第123-124页 |
4.3.2 Zn_(0.5)Cd_(0.5)S/PdP_(~0.33)S_(~1.67)混杂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| 第124-129页 |
4.3.3 孪晶Zn_(0.5)Cd_(0.5)S固溶体和Zn_(0.5)Cd_(0.5)S/PdP_(~0.33)S_(~1.67)混杂材料的X射线衍射实验(XRD) | 第129-130页 |
4.3.4 孪晶Zn_(0.5)Cd_(0.5)S固溶体和Zn_(0.5)Cd_(0.5)S/PdP_(~0.33)S_(~1.67)混杂材料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130-134页 |
4.3.5 孪晶Zn_(0.5)Cd_(0.5)S固溶体和Zn_(0.5)Cd_(0.5)S/PdP_(~0.33)S_(~1.67)混杂材料的光催化产氢性能 | 第134-140页 |
4.3.6 孪晶Zn_(0.5)Cd_(0.5)S固溶体和Zn_(0.5)Cd_(0.5)S/PdP_(~0.33)S_(~1.67)混杂材料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 | 第140-141页 |
4.3.7 孪晶Zn_(0.5)Cd_(0.5)S固溶体和Zn_(0.5)Cd_(0.5)S/PdP_(~0.33)S_(~1.67)混杂材料的瞬时光电流响应测试 | 第141-142页 |
4.3.8 孪晶Zn_(0.5)Cd_(0.5)S固溶体和Zn_(0.5)Cd_(0.5)S/PdP_(~0.33)S_(~1.67)混杂材料的紫外-可见漫反射和荧光发射光谱 | 第142-144页 |
4.3.9 Zn_(0.5)C_(0.5)S/PdP_(~0.33)S_(~1.67)混杂材料的光催化产氢机理 | 第144-145页 |
4.4 结论 | 第145-1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6-156页 |
第5章 原位磷掺杂构筑含有同质、异质结结构的C-Zn_(0.5)Cd_(0.5)S/ZnS(en)_(0.5)(P)混杂材料及其可见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 | 第156-185页 |
5.1 前言 | 第156-159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159-162页 |
5.2.1 试剂及仪器 | 第159-160页 |
5.2.2 实验步骤 | 第160-162页 |
5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162-177页 |
5.3.1 Zn_xCd_(1-x)S/ZnS(en)_(0.5)混杂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| 第162-168页 |
5.3.2 光催化产氢性能测试 | 第168-170页 |
5.3.3 Zn_(0.5)Cd_(0.5)S/ZnS(en)_(0.5)和经过煅烧后的C-Zn_(0.5)Cd_(0.5)S/ZnS(en)_(0.5)及光催化产氢后C-Zn_(0.5)Cd_(0.5)S/ZnS(en)_(0.5)(P)混杂材料的形貌观察 | 第170-171页 |
5.3.4 Zn_(0.5)Cd_(0.5)S/ZnS(en)_(0.5)和经过煅烧后的C-Zn_(0.5)Cd_(0.5)S/ZnS(en)_(0.5)及光催化产氢后C-Zn_(0.5)Cd_(0.5)S/ZnS(en)_(0.5)(P)混杂材料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 | 第171-172页 |
5.3.5 Zn_(0.5)Cd_(0.5)S/ZnS(en)_(0.5)和经过煅烧后的C-Zn_(0.5)Cd_(0.5)S/ZnS(en)_(0.5)及光催化产氢后C-Zn_(0.5)Cd_(0.5)S/ZnS(en)_(0.5)(P)混杂材料的紫外-可见漫反射光谱 | 第172-173页 |
5.3.6 Zn_(0.5)Cd_(0.5)S/ZnS(en)_(0.5)和经过煅烧后的C-Zn_(0.5)Cd_(0.5)S/ZnS(en)_(0.5)及光催化产氢后C-Zn_(0.5)Cd_(0.5)S/ZnS(en)_(0.5)(P)混杂材料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173-175页 |
5.3.7 C-Zn_(0.5)Cd_(0.5)S/ZnS(en)_(0.5)(P)杂材料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图(STEM) | 第175-176页 |
5.3.8 C-Zn_(0.5)Cd_(0.5)S/ZnS(en)_(0.5)(P)混杂材料的光催化产氢机理 | 第176-177页 |
5.4 结论 | 第177-1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9-185页 |
致谢 | 第185-18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86-187页 |
附件 | 第187-206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2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