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9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4-16页 |
1.2.1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2.2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3 相关概念 | 第16-17页 |
1.3.1 “三公”经费 | 第16页 |
1.3.2 信息公开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我国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发展历程 | 第19-23页 |
2.1 我国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历史演变 | 第19-20页 |
2.1.1 机密时期1945- | 第19页 |
2.1.2 向人大代表公开时期1999- | 第19页 |
2.1.3 向社会公众公开2007- | 第19-20页 |
2.1.4 进一步规范财政预算2015-至今 | 第20页 |
2.2 我国财政预算信息公开改革取得的成效 | 第20-23页 |
2.2.1 .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| 第20-21页 |
2.2.2 .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内容日益丰富 | 第21页 |
2.2.3 .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方式越来越灵活 | 第21-22页 |
2.2.4 .财政预算信息公开探索创新比较普遍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成都市锦江区“三公”经费预算信息规范公开的制度目标分析 | 第23-29页 |
3.1 整体目标 | 第23-24页 |
3.1.1 .长期目标 | 第23页 |
3.1.2 .中短期目标 | 第23-24页 |
3.2 确立制度规范公开的目标 | 第24-26页 |
3.2.1 进一步增加公开表格,提高细化程度 | 第24页 |
3.2.2 针对相关报表没有的数据,要公开予以说明 | 第24-25页 |
3.2.3 参考样表包含的项级科目据实增加或删减 | 第25页 |
3.2.4 公开余额和限额情况,动态调整参考样表 | 第25-26页 |
3.3 管理流程规范公开的目标 | 第26-27页 |
3.3.1 统一“三公”经费预算公开标准 | 第26页 |
3.3.2 统一“三公”经费预算公开渠道 | 第26-27页 |
3.3.3 统一“三公”经费预算公开时间 | 第27页 |
3.4 监督机制规范公开的目标 | 第27-29页 |
3.4.1 考核得分计入区目督办对部门的年终目标考核 | 第27-28页 |
3.4.2 区目督办会同区财政局对考核相关情况进行通报 | 第28页 |
3.4.3 实行考核结果与下一年度预算编制挂钩机制 | 第28-29页 |
第四章 成都市锦江区“三公”经费预算信息规范公开的现状分析 | 第29-35页 |
4.1 锦江区经济社会发展概述 | 第29-30页 |
4.1.1 锦江区概况 | 第29页 |
4.1.2 锦江区财政状况 | 第29-30页 |
4.2 锦江区“三公”经费预算信息规范公开的基本情况 | 第30-32页 |
4.2.1 成都市财政信息规范公开的基本情况 | 第30-31页 |
4.2.2 锦江区财政信息规范公开的基本情况 | 第31-32页 |
4.3 锦江区“三公”经费预算信息规范公开的内容 | 第32-35页 |
4.3.1 .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管理架构 | 第32页 |
4.3.2 .建立了责任明晰的管理制度 | 第32-33页 |
4.3.3 .深化“三公”经费公开内容 | 第33页 |
4.3.4 .拓展“三公”经费公开渠道 | 第33-34页 |
4.3.5 .强化“三公”经费预算公开的基础工作 | 第34-35页 |
第五章 成都市锦江区“三公”经费预算信息规范公开的问题分析 | 第35-43页 |
5.1 与公众的期望存在差距 | 第35-37页 |
5.1.1 主动公开的预决算信息有待具体 | 第35页 |
5.1.2 公开的内容有待细化 | 第35-36页 |
5.1.3 不同部门公布的数据交叉 | 第36页 |
5.1.4 对一些敏感信避而不谈 | 第36-37页 |
5.2 公开的相关制度建设缺乏 | 第37-38页 |
5.2.1 缺少基本法律的保障 | 第37页 |
5.2.2 “三公”经费公开的制度体系有待健全 | 第37-38页 |
5.2.3 “三公”经费公开的相关配套法规的不完善 | 第38页 |
5.3 公开的管理流程存在障碍 | 第38-40页 |
5.3.1 公开的主体资格有待扩大 | 第38-39页 |
5.3.2 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仍需提升 | 第39-40页 |
5.3.3 “三公”经费预算公开口径、渠道和时间有待统一 | 第40页 |
5.4 公开的监督检查机制缺位 | 第40-43页 |
5.4.1 考核监督形式化 | 第40-41页 |
5.4.2 审计部门的监督有待具体 | 第41页 |
5.4.3 财政部门的监督有待完善 | 第41-43页 |
第六章 地方实践的启示及成都市锦江区“三公”经费预算信息规范公开的优化 | 第43-55页 |
6.1 我国“三公”经费预算信息公开的地方实践 | 第43-45页 |
6.1.1 广东“三公”经费预算公开的实践 | 第43页 |
6.1.2 上海“三公”经费预算公开的实践 | 第43-44页 |
6.1.3 北京“三公”经费预算公开的实践 | 第44-45页 |
6.2 地方实践对锦江区“三公”经费预算信息规范公开的启示 | 第45-47页 |
6.2.1 顶层设计是“三公”经费预算公开的前提条件 | 第45页 |
6.2.2 建立完备的法规制度是“三公”经费预算公开的必要保证 | 第45-46页 |
6.2.3 主动深化财政信息公开内容是“三公”经费预算公开的根本体现. | 第46页 |
6.2.4 丰富的财政信息披露载体是地方“三公”经费预算公开的重要依托 | 第46-47页 |
6.3 锦江区“三公”经费预算信息规范公开制度建设的优化 | 第47-49页 |
6.3.1 .循序渐进推进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制度体 | 第47页 |
6.3.2 .解决阻碍“三公”经费预算公开的法律和制度障碍 | 第47-48页 |
6.3.3 完善财税体制,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| 第48-49页 |
6.4 锦江区“三公”经费预算信息规范公开管理流程的优化 | 第49-52页 |
6.4.1 细化“三公”经费预算公开的内容 | 第49页 |
6.4.2 提高“三公”经费预算公开的质量 | 第49-50页 |
6.4.3 扩大“三公”经费预算公开的范围 | 第50页 |
6.4.4 夯实“三公”经费预算公开的基础 | 第50-51页 |
6.4.5 丰富“三公”经费预算公开的载体 | 第51-52页 |
6.5 锦江区“三公”经费预算信息规范公开监督检查的优化 | 第52-55页 |
6.5.1 .扩大公开的监督范围 | 第52页 |
6.5.2 内部考核注意衔接 | 第52-53页 |
6.5.3 外部考核探索多种方式 | 第53-54页 |
6.5.4 健全有效公开的监督机制 | 第54-55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5-56页 |
7.1 结论 | 第55页 |
7.2 展望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