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无线电电子学、电信技术论文--半导体技术论文--发光器件论文

延迟荧光分子发光性能的理论研究

中文摘要第6-9页
ABSTRACT第9-12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25页
    1.1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展过程第13-14页
    1.2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器件结构第14-16页
    1.3 传统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荧光材料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配合物磷光材料第18-19页
    1.4 新型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热激子延迟荧光材料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第21-23页
    1.5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23-25页
第二章 理论方法第25-43页
    2.1 最优化泛函计算方法第25-29页
    2.2 调控区间分离泛函计算方法第29-32页
    2.3 量子力学/分子力学(QM/MM)组合计算方法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QM/MM方法的理论基础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QM/MM方法的计算程序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ONIOM计算模型第35-37页
    2.4 有机发光分子的激发态衰减理论第37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电致发光的物理过程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辐射速率计算方法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无辐射速率计算方法第40-43页
第三章 分子结构变化对单重态-三重态能差的影响第43-69页
    3.1 研究背景第43-44页
    3.2 计算细节第44-46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46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供体基团变化对单重态-三重态能差的影响第46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供体-受体间连接方式变化对单重态-三重态能差的影响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末端基团取代效应对单重态-三重态能差的影响第62-68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68-69页
第四章 固相下热活化延迟荧光分子的发光性质第69-81页
    4.1 研究背景第69页
    4.2 计算细节第69-71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71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黄昆因子和重组能分析第71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能级结构和跃迁属性分析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热活化延迟荧光分子发光性质第77-79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79-81页
第五章 聚集诱导热活化延迟荧光分子的发光性质第81-95页
    5.1 研究背景第81-82页
    5.2 计算细节第82-83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讨论第83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黄昆因子和重组能分析第83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能级结构和跃迁属性分析第88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热活化延迟荧光分子发光性质第91-93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93-95页
第六章 聚集诱导热激子延迟荧光分子的发光性质第95-107页
    6.1 研究背景第95-96页
    6.2 计算细节第96-97页
    6.3 结果与讨论第97-10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黄昆因子和重组能分析第97-10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能级结构和跃迁属性分析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热激子延迟荧光分子发光性质第104-106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06-107页
第七章 堆积效应对分子间电荷传输特性以及发光性质的影响第107-119页
    7.1 研究背景第107页
    7.2 计算细节第107-109页
    7.3 结果与讨论第109-11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黄昆因子和重组能分析第109-11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堆积效应对分子间电荷传输速率和迁移率的影响第112-115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堆积效应对分子发光性质的影响第115-116页
    7.4 本章小结第116-119页
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第119-125页
    8.1 所做工作总结第119-121页
    8.2 未来工作展望第121-125页
参考文献第125-133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目录第133-135页
致谢第135-136页

论文共13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柬埔寨青少年和成年人饮酒和酒驾影响因素与公共治理政策研究
下一篇:光载无线系统中微波光子发生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