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预制综合管廊抗震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1.2.1 综合管廊抗震设计相关规范 | 第12页 |
1.2.2 综合管廊抗震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3 拟静力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2.4 数值计算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2.5 振动台模型试验 | 第17-18页 |
1.3 综合管廊预制拼装技术综述 | 第18-21页 |
1.3.1 半预制技术 | 第18-19页 |
1.3.2 预制节段拼装技术 | 第19页 |
1.3.3 分块预制拼装技术 | 第19-20页 |
1.3.4 叠合整体式预制拼装技术 | 第20-21页 |
1.3.5 装配式综合管廊接头连接技术 | 第21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| 第21-23页 |
1.4.1 技术路线图 | 第22-23页 |
第2章 综合管廊抗震分析基本理论与方法 | 第23-39页 |
2.1 引言 | 第23页 |
2.2 LS-DYNA有限元简介 | 第23-25页 |
2.3 LS-DYNA显式动力学算法 | 第25-31页 |
2.3.1 控制方程和空间有限元离散化 | 第25-28页 |
2.3.2 显示时间积分算法 | 第28-30页 |
2.3.3 时间步控制 | 第30页 |
2.3.4 单元高斯积分与沙漏控制 | 第30-31页 |
2.3.5 显示算法与隐式算法的比较 | 第31页 |
2.4 LS-DYNA中的动态接触算法 | 第31-35页 |
2.4.1 接触算法 | 第32-34页 |
2.4.2 接触中的穿透问题及解决措施 | 第34-35页 |
2.4.3 接触中的穿透问题及解决措施 | 第35页 |
2.5 土体本构模型DRUCKER-PRAGER模型简介 | 第35-36页 |
2.6 人工边界条件 | 第36-37页 |
2.6.1 各种边界条件的简要说明 | 第36-37页 |
2.7 饱和土体的有效应力法 | 第37-38页 |
2.7.1 基本理论 | 第37-38页 |
2.8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3章 预制综合管廊接头分析 | 第39-52页 |
3.1 常见接头连接类型 | 第39-43页 |
3.1.1 柔性接头 | 第39-41页 |
3.1.2 刚性接头 | 第41-43页 |
3.2 接头处的非线性问题 | 第43-45页 |
3.2.1 接头非线性 | 第43页 |
3.2.2 接触非线性 | 第43-45页 |
3.3 接头力学模型 | 第45-50页 |
3.3.1 不带有弹性衬垫的接头模型 | 第45-47页 |
3.3.2 带有弹性衬垫的接头模型 | 第47页 |
3.3.3 接触力学接头模型 | 第47-5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4章 预制综合管廊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| 第52-84页 |
4.1 计算工况的选取 | 第52-54页 |
4.1.1 单舱管廊 | 第52页 |
4.1.2 双舱管廊 | 第52-53页 |
4.1.3 三舱管廊 | 第53-54页 |
4.2 土层参数 | 第54-55页 |
4.3 材料参数 | 第55-56页 |
4.3.1 混凝土本构模型 | 第55-56页 |
4.3.2 螺栓和钢筋本构模型 | 第56页 |
4.4 地震动参数及场地类别 | 第56-57页 |
4.5 地震波的选取与人工波的合成 | 第57-60页 |
4.5.1 选取实际记录地震波 | 第57-58页 |
4.5.2 人工合成地震波 | 第58页 |
4.5.3 地震波处理 | 第58-60页 |
4.6 边界条件 | 第60-61页 |
4.7 边界阻尼 | 第61-62页 |
4.8 预制拼装综合管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62-64页 |
4.9 单舱管廊计算结果 | 第64-69页 |
4.9.1 监测位移 | 第64-66页 |
4.9.2 监测内力 | 第66-69页 |
4.10 双舱管廊计算结果 | 第69-75页 |
4.10.1 监测位移 | 第69-71页 |
4.10.2 监测内力 | 第71-75页 |
4.11 三舱管廊计算结果 | 第75-84页 |
4.11.1 监测位移 | 第75-79页 |
4.11.2 监测内力 | 第79-84页 |
结论 | 第84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92-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