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3页 |
一、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三、研究思路、方法与创新 | 第12-13页 |
(一) 研究思路 | 第12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(三) 研究创新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社会治理概述 | 第13-19页 |
一、社会治理的概念和功能定位 | 第13-16页 |
(一) 社会治理概念解析 | 第13-14页 |
(二) 现代社会治理内涵 | 第14-15页 |
(三) 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 | 第15-16页 |
二、我国社会治理的探索历程 | 第16-19页 |
(一)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治理 | 第16-17页 |
(二) 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社会治理探索实践 | 第17-18页 |
(三) 党的十八大以后的社会治理新理念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相关理论梳理 | 第19-24页 |
一、马克思、恩格斯的群众史观 | 第19页 |
二、毛泽东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| 第19-20页 |
三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| 第20-24页 |
(一) 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| 第20-21页 |
(二) 江泽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| 第21-22页 |
(三) 胡锦涛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| 第22页 |
(四) 习近平立足实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相契合 | 第24-30页 |
一、社会治理创新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指导 | 第24-26页 |
(一)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为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| 第24-25页 |
(二) 创新社会治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的践行体现 | 第25-26页 |
二、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对践行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具有重要意义 | 第26-30页 |
(一)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创新的意义 | 第26-28页 |
(二) 民间组织创新的意义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原因分析 | 第30-36页 |
一、基层群众自治在社会治理参与中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| 第30-33页 |
(一) 城市基层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| 第30-32页 |
(二) 农村基层自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| 第32-33页 |
二、我国民间组织在社会治理参与过程中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| 第33-36页 |
(一) 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| 第33-34页 |
(二) 管理机制仍需优化 | 第34页 |
(三) 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 | 第34-36页 |
第五章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为指导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| 第36-45页 |
一、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 | 第36-39页 |
(一) 继续贯彻简政放权的方针,充分调动社区基层组织的积极性 | 第36页 |
(二) 进一步完善社区组织建设,形成社区管理的高效运转机制 | 第36-37页 |
(三) 丰富社区建设内容,完善社区功能 | 第37-38页 |
(四) 强化资金支持,确保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 | 第38页 |
(五) 提高社区基层组织的队伍素质,加强社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 | 第38-39页 |
二、以社区化推动农村村民自治发展 | 第39-41页 |
(一) 探索农村社区新模式,进一步加大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| 第39-40页 |
(二) 逐步完善农村社区组织,探索服务新方法 | 第40页 |
(三)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,促进农村社区村民组织的人才建设 | 第40-41页 |
三、进一步发挥民间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| 第41-45页 |
(一) 树立全局意识,加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枢纽化 | 第41-42页 |
(二) 加强制度建设,使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管理有法可依、有章可循 | 第42-43页 |
(三) 探索新模式,实现社会组织管理新方法 | 第43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