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4 文献综述 | 第14-18页 |
第二章 《荀子》成书背景和主要思想 | 第18-26页 |
2.1 《荀子》成书背景:礼崩乐坏和诸子峰起 | 第18-19页 |
2.2 《荀子》主要思想—基于礼乐重构的视角 | 第19-26页 |
2.2.1 理论基础:天人之学和人性之学 | 第19-21页 |
2.2.2 基本框架:隆礼重法和德刑并举、乐为礼辅 | 第21-23页 |
2.2.3 现实途径:立道用术 | 第23-24页 |
2.2.4 附产物:认识论与逻辑学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《荀子》内部控制框架探索 | 第26-44页 |
3.1 内部控制框架 | 第26-27页 |
3.2 内部控制目标:社会和谐稳定 | 第27-28页 |
3.3 内部控制基础 | 第28-31页 |
3.3.1 道德教化 | 第29-30页 |
3.3.2 明分使群 | 第30-31页 |
3.4 内部控制约束机制 | 第31-36页 |
3.4.1 内在约束:仁义 | 第31-32页 |
3.4.2 外在约束:礼制与法制 | 第32-36页 |
3.5 沟通机制:乐 | 第36-37页 |
3.6 具体管控要点 | 第37-44页 |
3.6.1 君尊 | 第37-39页 |
3.6.2 臣忠 | 第39-41页 |
3.6.3 民本 | 第41-44页 |
第四章 荀子内控思想在山西票号管控中的体现 | 第44-55页 |
4.1 山西票号发展历程 | 第44-45页 |
4.2 荀子内控思想在山西票号管控中的体现 | 第45-55页 |
4.2.1 文化环境中内控思想:先义后利 | 第46-47页 |
4.2.2 组织等级中内控思想:明分使群和君主权威 | 第47-48页 |
4.2.3 约束机制中内控思想:道德自律和外在约束 | 第48-49页 |
4.2.4 选拔机制中内控思想:尚贤使能、名分官制和互相牵制 | 第49-50页 |
4.2.5 训育机制中内控思想:道德教化 | 第50-51页 |
4.2.6 考核机制中内控思想:严明审查和奖罚得当、宽猛并济 | 第51-52页 |
4.2.7 薪酬机制中内控思想:以民为本 | 第52-55页 |
第五章 《荀子》内控思想现实意义 | 第55-65页 |
5.1 《荀子》内控思想对内控设计的意义 | 第55-59页 |
5.1.1 内控管理对象和目标:人心塑造 | 第55-57页 |
5.1.2 内控措施本质同源 | 第57-59页 |
5.2 《荀子》内控思想对内控应用的意义 | 第59-65页 |
5.2.1 应用环境:道德教化 | 第59-60页 |
5.2.2 管理者地位:独一无二 | 第60-61页 |
5.2.3 源头控制风险:尚贤使能 | 第61-62页 |
5.2.4 措施的等级性和实施顺序:教先罚后 | 第62-65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