簸箕李灌区田间灌溉需水量计算与研究
摘要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5页 |
第一节 我国灌溉业发展现状 | 第8-9页 |
第二节 问题提出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.1 作物需水量 | 第10-11页 |
1.3.2 田间灌溉 | 第11-12页 |
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2-15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田间观测与试验 | 第15-23页 |
第一节 概述 | 第15-18页 |
2.1.1 试区概况 | 第15页 |
2.1.2 作物种植模式 | 第15-17页 |
2.1.3 土壤基本物理性状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试验与观测内容 | 第18-23页 |
2.2.1 地下水位观测 | 第18-19页 |
2.2.2 土壤水分观测 | 第19-20页 |
2.2.3 田间灌溉试验 | 第20-23页 |
第三章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需水量 | 第23-43页 |
第一节 概述 | 第23-24页 |
3.1.1 作物需水量 | 第23页 |
3.1.2 影响腾发量的因素 | 第23页 |
3.1.3 确定腾发量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参照腾发量ET_0 | 第24-27页 |
3.2.1 参照腾发量新定义 | 第25页 |
3.2.2 公式描述 | 第25-27页 |
第三节 ET_0的计算与分析 | 第27-32页 |
3.3.1 气象资料分析 | 第27-30页 |
3.3.2 计算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2页 |
第四节 作物系数K_c | 第32-35页 |
3.4.1 作物系数 | 第32-34页 |
3.4.2 作物系数确定的 | 第34-35页 |
第五节 作物需水量ET_c | 第35-40页 |
3.5.1 代表年的选取 | 第35-38页 |
3.5.2 代表年作物需水量 | 第38-40页 |
第六节 灌区作物缺水量趋势分析 | 第40-43页 |
3.6.1 代表年内水分状况变化过程 | 第40-41页 |
3.6.2 不同作物缺水量差异分析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灌溉制度模拟 | 第43-53页 |
第一节 ISAREG模型 | 第43-47页 |
4.1.1 模型的建立 | 第43-46页 |
4.1.2 模型的特点 | 第46-47页 |
第二节 模型检验和率定 | 第47-52页 |
4.2.1 日气象资料分析 | 第47页 |
4.2.2 模型检验 | 第47-52页 |
第三节 模拟结果分析 | 第52-53页 |
第五章 田间灌溉评价 | 第53-72页 |
第一节 模型选择 | 第53-55页 |
第二节 田间灌溉特征及参数 | 第55-62页 |
5.2.1 田块规格和微地形 | 第55-57页 |
5.2.2 推进时间和消退时间 | 第57-58页 |
5.2.3 土壤含水量 | 第58-59页 |
5.2.4 田间入渗 | 第59-60页 |
5.2.5 入畦流量 | 第60-62页 |
第三节 土壤特性参数的模拟和选用 | 第62-66页 |
5.3.1 模型的运用 | 第62-63页 |
5.3.2 模拟结果 | 第63-66页 |
第四节 地面灌溉系统的评价 | 第66-72页 |
5.4.1 性能指标 | 第66页 |
5.4.2 选择合理指标 | 第66-72页 |
第六章 确定灌溉需水量过程线 | 第72-86页 |
第一节 确定方法 | 第72-73页 |
6.1.1 直接推算法 | 第72页 |
6.1.2 综合灌水定额法 | 第72-73页 |
第二节 确定田口灌溉需水过程线 | 第73-86页 |
6.2.1 作物的灌溉制度 | 第74页 |
6.2.2 制订合理灌溉制度 | 第74-84页 |
6.2.3 推求田口灌溉需水量与过程线 | 第84-86页 |
结论与建议 | 第86-89页 |
附录一 簸箕李灌区区划示意图 | 第89-90页 |
附录二 阳信、无棣月平均日ET_0 | 第90-92页 |
附录三 阳信、无棣代表年选取 | 第92-94页 |
附录四 代表年各县ETc计算值 | 第94-97页 |
附录五 代表年各县净灌溉需水量 | 第97-100页 |
附录六 试验田块微地形 | 第100-103页 |
附录七 推进消退曲线的实测与模拟对比 | 第103-106页 |
附录八 试验田块流量过程和偏差 | 第106-109页 |
附录九 代表年P、ET_0、ET_0-P对比图 | 第109-111页 |
附录十 方案一代表年作物灌溉制度 | 第111-117页 |
附录十一 方案二代表年田口灌溉用水过程计算表 | 第117-123页 |
附录十二 代表年田口用水过程柱状图 | 第123-125页 |
后记(并致谢) | 第125-12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