泛三江地区煤系烃源岩特征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8-12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8页 |
1.2 勘探开发历程 | 第8-9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| 第9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9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9页 |
1.4 完成工作量 | 第9-12页 |
第2章 构造沉积演化 | 第12-19页 |
2.1 区域背景 | 第12-13页 |
2.2 鸡西群和龙爪沟群分布 | 第13-15页 |
2.3 构造演化 | 第15-16页 |
2.3.1 伸展裂陷阶段 | 第15-16页 |
2.3.2 坳陷阶段 | 第16页 |
2.3.3 局部裂陷阶段 | 第16页 |
2.3.4 挤压萎缩阶段 | 第16页 |
2.3.5 走滑伸展阶段和裂陷阶段 | 第16页 |
2.4 沉积充填 | 第16-19页 |
第3章 烃源岩分布 | 第19-25页 |
3.1 沉积相 | 第19-21页 |
3.1.1 城子河组 | 第19-20页 |
3.1.2 穆棱组 | 第20-21页 |
3.2 烃源岩分布 | 第21-25页 |
3.2.1 城子河组 | 第22-23页 |
3.2.2 穆棱组 | 第23-25页 |
第4章 烃源岩特征及评价 | 第25-61页 |
4.1 总体特征 | 第26页 |
4.2 分区特征 | 第26-59页 |
4.2.1 三江盆地 | 第26-34页 |
4.2.2 双鸭山盆地 | 第34-39页 |
4.2.3 勃利盆地 | 第39-46页 |
4.2.4 虎林盆地 | 第46-51页 |
4.2.5 鸡西盆地 | 第51-59页 |
4.3 有利烃源岩分布 | 第59-61页 |
结论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附录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