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符号说明 | 第11-12页 |
| 前言 | 第12-16页 |
| 研究现状、成果 | 第12-14页 |
| 研究目的、方法 | 第14-16页 |
| 一、颅内动脉瘤患者循环血EPCs数量的测定 | 第16-33页 |
| ·对象和方法 | 第16-24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16页 |
| ·资料搜集 | 第16页 |
| ·血样采集 | 第16-17页 |
| ·实验仪器、设备及试剂 | 第17页 |
| ·主要实验内容及步骤 | 第17-23页 |
| ·统计学处理 | 第23-24页 |
| ·结果 | 第24-29页 |
| ·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 | 第24页 |
| ·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基本特征 | 第24页 |
| ·颅内动脉瘤患者循环血EPCs数量的变化 | 第24-25页 |
| ·他汀类药物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循环血EPCs数量的影响 | 第25-29页 |
| ·讨论 | 第29-32页 |
| ·小结 | 第32-33页 |
| 二、颅内动脉瘤患者循环血EPCs的体外培养及功能测定 | 第33-53页 |
| ·对象和方法 | 第33-42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33页 |
| ·血样采集 | 第33-34页 |
| ·实验仪器、设备及试剂 | 第34-36页 |
| ·主要实验方案 | 第36-41页 |
| ·统计学处理 | 第41-42页 |
| ·结果 | 第42-49页 |
| ·内皮祖细胞形态变化及生长状况 | 第42-43页 |
| ·循环血EPCs原代培养生长曲线分析 | 第43页 |
| ·流式细胞仪鉴定EPC细胞表型 | 第43-44页 |
| ·体外培养EPCs后内皮细胞表型免疫荧光鉴定 | 第44-45页 |
| ·摄取DiI-acLDL和结合FITC-UEA-1能力 | 第45页 |
| ·不同组别EPCs的迁移能力 | 第45-47页 |
| ·不同组别EPCs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 | 第47-49页 |
| ·讨论 | 第49-52页 |
| ·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| 第49页 |
| ·内皮祖细胞的鉴定 | 第49-50页 |
| ·EPCs的迁移能力与归巢定位 | 第50-51页 |
| ·EPCs的衰老及其调节循环EPCs的数量 | 第51-52页 |
| ·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三、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浆中VEGF水平的测定 | 第53-64页 |
| ·对象和方法 | 第53-59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53页 |
| ·血样采集 | 第53页 |
| ·实验仪器、设备及试剂 | 第53-55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55-58页 |
| ·统计学处理 | 第58-59页 |
| ·结果 | 第59-61页 |
| ·标准曲线的确定 | 第59-60页 |
| ·颅内动脉瘤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浆VEGF水平 | 第60-61页 |
| ·讨论 | 第61-63页 |
| ·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的原理 | 第61-62页 |
| ·VEFG在颅内动脉瘤发生、发展过程中潜在的机制 | 第62页 |
| ·VEGF与循环血EPCs的失衡在颅内动脉瘤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 | 第62-63页 |
| ·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结论 | 第64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6-71页 |
|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71-73页 |
| 附录 | 第73-74页 |
| 综述 | 第74-91页 |
| 内皮祖细胞与脑血管疾病 | 第74-85页 |
| 综述参考文献 | 第85-91页 |
| 致谢 | 第91-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