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创新点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6-11页 |
中文摘要 | 第11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14页 |
导言 | 第15-16页 |
1 走私罪概述 | 第16-35页 |
1.1 走私罪的概念及其评析 | 第16-20页 |
1.1.1 走私与走私罪 | 第16-19页 |
1.1.2 走私罪的定义及评析 | 第19-20页 |
1.2 走私罪的立法沿革 | 第20-30页 |
1.2.1 国外走私罪的立法沿革 | 第20-25页 |
1.2.2 我国走私罪的立法沿革 | 第25-30页 |
1.3 走私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| 第30-35页 |
1.3.1 走私罪的特点 | 第30-32页 |
1.3.2 走私罪的发展趋势 | 第32-35页 |
2 走私罪的主体 | 第35-53页 |
2.1 自然人走私的界定 | 第35-41页 |
2.1.1 自然人走私概述 | 第35-40页 |
2.1.2 自然人走私的特殊类型 | 第40-41页 |
2.2 单位走私的界定 | 第41-53页 |
2.2.1 单位走私概述 | 第41-43页 |
2.2.2 单位走私罪的主体特征 | 第43-44页 |
2.2.3 单位走私罪主体的特殊情形 | 第44-47页 |
2.2.4 单位走私罪主体的界定依据和理由 | 第47-48页 |
2.2.5 单位走私罪中相关责任人员的界定 | 第48-53页 |
3 走私罪的主观方面 | 第53-75页 |
3.1 走私罪的故意 | 第53-61页 |
3.1.1 走私罪的认识因素 | 第53-57页 |
3.1.2 走私罪的意志因素 | 第57-61页 |
3.2 走私罪的目的与动机 | 第61-64页 |
3.2.1 走私罪的目的 | 第61-64页 |
3.2.2 走私罪的动机 | 第64页 |
3.3 走私罪主观方面中的明知 | 第64-70页 |
3.3.1 明知的界定 | 第65-66页 |
3.3.2 关于明知认定的评析 | 第66-70页 |
3.4 走私罪中的认识错误 | 第70-75页 |
3.4.1 走私罪中的事实认识错误 | 第71-72页 |
3.4.2 走私罪中的法律认识错误 | 第72-75页 |
4 走私罪的行为 | 第75-91页 |
4.1 走私罪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| 第75-76页 |
4.1.1 走私罪行为的概念 | 第75-76页 |
4.1.2 走私罪行为的特征 | 第76页 |
4.2 走私罪行为的表现形式 | 第76-86页 |
4.2.1 按走私罪行为的实施途径划分 | 第77-83页 |
4.2.2 按走私罪行为侵犯对象的性质划分 | 第83-84页 |
4.2.3 按走私罪行为所涉及国家的税收划分 | 第84-86页 |
4.3 走私罪行为的界定 | 第86-91页 |
4.3.1 走私罪行为的界定标准 | 第86-88页 |
4.3.2 走私罪行为与其他相关犯罪行为之间的界限 | 第88-91页 |
5 走私罪的未完成形态 | 第91-117页 |
5.1 走私罪未完成形态评析 | 第91-93页 |
5.1.1 肯定说与否定说之争 | 第91-92页 |
5.1.2 走私罪未完成形态的界定 | 第92-93页 |
5.2 走私罪的预备 | 第93-104页 |
5.2.1 已经开始实施走私预备行为 | 第94-98页 |
5.2.2 未能着手实施走私实行行为 | 第98-103页 |
5.2.3 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进入犯罪实行阶段 | 第103-104页 |
5.3 走私罪的未遂 | 第104-110页 |
5.3.1 犯罪既未遂的一般标准 | 第104-105页 |
5.3.2 成立走私罪未遂犯的条件 | 第105-107页 |
5.3.3 走私罪未遂的类型 | 第107-108页 |
5.3.4 走私罪既未遂标准的认定 | 第108-110页 |
5.4 走私罪的中止 | 第110-112页 |
5.4.1 走私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| 第110-111页 |
5.4.2 走私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| 第111页 |
5.4.3 走私行为实施终了后尚未实际发生危害结果之前的犯罪中止 | 第111-112页 |
5.5 走私罪中的控制下交付 | 第112-117页 |
5.5.1 控制下交付概述 | 第112-114页 |
5.5.2 走私罪案件中的控制下交付 | 第114-117页 |
6 走私罪的共犯 | 第117-142页 |
6.1 走私罪共犯的成立条件 | 第117-125页 |
6.1.1 主体条件 | 第117-120页 |
6.1.2 主观方面条件 | 第120-122页 |
6.1.3 客观条件 | 第122-125页 |
6.2 私罪共犯的形式 | 第125-126页 |
6.2.1 事先通谋的共同走私罪和事先无通谋的共同走私罪 | 第125页 |
6.2.2 复杂的共同走私罪和简单的共同走私罪 | 第125-126页 |
6.2.3 一般的共同走私罪和特殊的共同走私罪 | 第126页 |
6.3 共同走私罪行为的表现形式 | 第126-135页 |
6.3.1 共同走私罪中的组织行为 | 第126-127页 |
6.3.2 共同走私罪中的实行行为 | 第127-130页 |
6.3.3 共同走私罪中的帮助行为 | 第130-134页 |
6.3.4 共同走私罪中的教唆行为 | 第134-135页 |
6.4 共同走私罪的认定及处罚原则 | 第135-142页 |
6.4.1 共同走私罪认定的必要性 | 第136页 |
6.4.2 共同走私罪的类型 | 第136-139页 |
6.4.3 共同走私罪的处罚 | 第139-142页 |
7 走私罪的罪数 | 第142-161页 |
7.1 走私罪中的继续犯 | 第142-144页 |
7.1.1 走私罪继续犯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| 第142页 |
7.1.2 走私罪中继续犯的认定 | 第142-144页 |
7.1.3 走私罪中继续犯的处罚 | 第144页 |
7.2 走私罪中的竞合犯 | 第144-154页 |
7.2.1 走私罪中的想象竞合犯 | 第144-147页 |
7.2.2 走私罪中的法条竞合犯 | 第147-154页 |
7.3 走私罪中的连续犯 | 第154-158页 |
7.3.1 走私罪连续犯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| 第154页 |
7.3.2 走私罪中连续犯的认定 | 第154-157页 |
7.3.3 走私罪中连续犯的处罚 | 第157-158页 |
7.4 走私罪中的牵连犯 | 第158-161页 |
7.4.1 走私罪牵连犯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| 第158-159页 |
7.4.2 走私罪中牵连犯的认定 | 第159页 |
7.4.3 走私罪中牵连犯的处罚 | 第159-161页 |
8 走私罪的刑罚 | 第161-181页 |
8.1 走私罪刑罚的立法规定及适用 | 第161-167页 |
8.1.1 国内外走私罪刑罚的立法规定及比较 | 第161-165页 |
8.1.2 走私罪刑罚适用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| 第165-167页 |
8.2 走私罪的死刑适用 | 第167-173页 |
8.2.1 我国走私罪死刑立法的规定 | 第167-168页 |
8.2.2 我国走私罪死刑适用争议评析 | 第168-173页 |
8.3 《刑法修正案(八)》对走私罪刑罚的调整 | 第173-181页 |
8.3.1 调整的内容和特点 | 第173-177页 |
8.3.2 调整的原因 | 第177-179页 |
8.3.3 发展趋势与方向 | 第179-181页 |
9 走私罪的立法和司法完善 | 第181-208页 |
9.1 走私罪的立法完善 | 第181-198页 |
9.1.1 走私罪立法的缺陷 | 第181-191页 |
9.1.2 走私罪立法完善之建议 | 第191-198页 |
9.2 走私罪的司法完善 | 第198-208页 |
9.2.1 走私罪司法的缺陷 | 第198-203页 |
9.2.2 走私罪司法完善之建议 | 第203-208页 |
结语 | 第208-2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9-215页 |
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| 第215-216页 |
后记 | 第216-218页 |
附件 | 第218-2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