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山毓辞赋创作及其《赋略》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绪论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陈山毓的生平及其辞赋创作 | 第10-27页 |
第一节 陈山毓的生平、著述与学术思想 | 第10-12页 |
第二节 陈山毓的辞赋创作概况 | 第12-20页 |
一、抒情言志类 | 第12-16页 |
二、纪事类 | 第16-20页 |
第三节 陈山毓辞赋的创作风格 | 第20-27页 |
一、对楚辞的模拟 | 第22-24页 |
二、对六朝赋的模拟 | 第24-26页 |
三、个人风格的形成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陈山毓《赋略》考论 | 第27-43页 |
第一节 《赋略》概况 | 第27-30页 |
一、《赋略》的成书背景 | 第27-29页 |
二、《赋略》的体例 | 第29-30页 |
第二节 《赋略》的选赋情况 | 第30-33页 |
第三节 《赋略》的评点和注释 | 第33-37页 |
一、评点 | 第33-36页 |
二、注释 | 第36-37页 |
第四节 《赋略》的价值和局限 | 第37-43页 |
一、价值 | 第37-40页 |
二、局限 | 第40-43页 |
第三章 陈山毓的辞赋观 | 第43-50页 |
第一节 陈山毓辞赋观概述 | 第44-48页 |
一、祖骚宗汉 | 第44-46页 |
二、因情立赋 | 第46-47页 |
三、格以代降与“唐无赋”观 | 第47-48页 |
第二节 陈山毓辞赋创作与理论的矛盾 | 第48-50页 |
结语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