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| 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0-13页 |
| 1.3 主要研究方法、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| 1.3.1 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 | 第13-14页 |
| 1.3.2 关键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| 第二章 采矿场边坡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| 第15-23页 |
| 2.1 矿区地形地貌 | 第15页 |
| 2.2 矿区地层岩性 | 第15-18页 |
| 2.3 矿区气象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 | 第18-19页 |
| 2.3.1 矿区气象特征 | 第18页 |
| 2.3.2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| 第18-19页 |
| 2.4 矿区地质构造与地震 | 第19-23页 |
| 2.4.1 矿区地质构造 | 第19-22页 |
| 2.4.2 地震 | 第22-23页 |
| 第三章 采矿场东帮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| 第23-37页 |
| 3.1 东帮边坡工程地质特征 | 第23-25页 |
| 3.1.1 地形特征 | 第23页 |
| 3.1.2 岩组特征及其分布 | 第23-24页 |
| 3.1.3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24页 |
| 3.1.4 地质构造 | 第24-25页 |
| 3.2 东帮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| 第25-31页 |
| 3.2.1 东帮南段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| 第26页 |
| 3.2.2 东帮北段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| 第26-31页 |
| 3.3 东帮边坡破坏模式的确定 | 第31-34页 |
| 3.3.1 东帮南段边坡破坏模式的确定 | 第31-32页 |
| 3.3.2 东帮北段边坡破坏模式的确定 | 第32-34页 |
| 3.4 东帮边坡涌水问题 | 第34-37页 |
| 第四章 采矿场东帮北段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| 第37-47页 |
| 4.1 边坡稳定性等级的划分 | 第37页 |
| 4.2 边坡安全系数的确定 | 第37页 |
| 4.3 强度参数的选取 | 第37-38页 |
| 4.4 最危险滑面的确定 | 第38-42页 |
| 4.4.1 FLAC2D 有限元概述 | 第38-40页 |
| 4.4.2 东帮北段边坡最危险滑面有限元分析计算 | 第40-42页 |
| 4.5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| 第42-47页 |
| 第五章 采矿场东帮北段边坡工程治理措施研究 | 第47-65页 |
| 5.1 边坡治理方案的选择 | 第47页 |
| 5.2 绕路避让方案 | 第47-48页 |
| 5.3 综合治理方案设计 | 第48-51页 |
| 5.3.1 边坡顶部削坡工程 | 第48-50页 |
| 5.3.2 截、排水工程 | 第50-51页 |
| 5.3.3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的设计 | 第51页 |
| 5.4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的详细设计 | 第51-65页 |
| 5.4.1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体系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机理 | 第51页 |
| 5.4.2 锚索框架梁间距的确定 | 第51-52页 |
| 5.4.3 预应力锚索的合理锚固角的确定 | 第52-53页 |
| 5.4.4 锚索的设计锚固力的确定 | 第53-55页 |
| 5.4.5 锚固长度的确定 | 第55-59页 |
| 5.4.6 框架梁内力计算 | 第59-65页 |
| 结论和展望 | 第65-67页 |
| 1、结论 | 第65-66页 |
| 2、展望 | 第66-6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7-69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| 第69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