汶川地震“震积体”形成模式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| ·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| ·地震沉积地质体 | 第9页 |
| ·砂土液化机理 | 第9-10页 |
| ·斜坡地质体事件 | 第10-11页 |
| ·汶川地震非常规斜坡地质体事件 | 第11-12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2页 |
| ·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| 第12-14页 |
| 第2章 汶川地震诱发斜坡地质体事件简介 | 第14-26页 |
| ·汶川地震概况 | 第14-18页 |
| ·汶川地震成因 | 第14-15页 |
| ·汶川地震类型 | 第15-16页 |
| ·汶川地震烈度区分布 | 第16-18页 |
| ·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体事件类型 | 第18-20页 |
| ·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体分布 | 第20-26页 |
| ·地质体事件总体分布情况 | 第21页 |
| ·次生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| 第21-26页 |
| 第3章 震积体实例分析 | 第26-45页 |
| ·谢家店子震积体分析 | 第26-36页 |
| ·区域地质特征 | 第27-30页 |
| ·"震积"地质体事件现象 | 第30-36页 |
| ·牛圈沟—莲花心沟震积体分析 | 第36-42页 |
| ·区域地质特征 | 第38-39页 |
| ·地质灾害现象 | 第39-42页 |
| ·谢家店子震积体与牛圈沟—莲花心沟震积体的比较 | 第42-45页 |
| ·区域地质特征方面 | 第42页 |
| ·地理地貌方面 | 第42页 |
| ·受震害方面 | 第42页 |
| ·地质灾害现象发面 | 第42-43页 |
| ·震积体现象分析 | 第43-45页 |
| 第4章 地震"震积体"研究 | 第45-64页 |
| ·定义"震积体" | 第45页 |
| ·"震积体"的定义 | 第45页 |
| ·震积体的成因特点 | 第45页 |
| ·震积体的形成机制 | 第45-56页 |
| ·震积流体产生的原因——物质基础 | 第46-48页 |
| ·碎屑流的类液态流动——动力条件 | 第48-49页 |
| ·震积体的形成环境——自然条件 | 第49-53页 |
| ·震积体发育区带影响因素 | 第53-54页 |
| ·谢家店子震积体的地质模式 | 第54-56页 |
| ·震积体的分布特征 | 第56-59页 |
| ·平面分布特征 | 第56-57页 |
| ·剖面分布特征 | 第57-59页 |
| ·震积体的结构特征 | 第59-61页 |
| ·震积体的体积 | 第61页 |
| ·强中纬力与北川—映秀右旋走滑 | 第61-64页 |
| ·强中纬力的概念 | 第61-62页 |
| ·北川—映秀右旋走滑动力机制 | 第62-64页 |
| 第5章 震积体与其他斜坡地质体事件的比较 | 第64-73页 |
| ·常见斜坡地质体事件的定义及特点 | 第64-71页 |
| ·崩塌体事件 | 第64-67页 |
| ·滑坡体事件 | 第67-69页 |
| ·泥石流 | 第69-71页 |
| ·震积体与典型斜坡地质体的区别 | 第71-73页 |
| 第6章 地质学意义及探讨 | 第73-77页 |
| ·震积体研究的地质学意义 | 第73-74页 |
| ·震积岩的成因解释 | 第73-74页 |
| ·构造运动——古地震的标志 | 第74页 |
| ·震积体研究的油气地质意义 | 第74-75页 |
| ·地质灾害的对策 | 第75-77页 |
| 第7章 结论 | 第77-79页 |
| 致谢 | 第79-8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0-83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