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25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11-12页 |
1.2 土壤 | 第12-16页 |
1.2.1 土壤基本知识 | 第12-13页 |
1.2.2 土壤中的硫 | 第13-16页 |
1.3 硫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 | 第16-19页 |
1.3.1 环境中的硫同位素 | 第16页 |
1.3.2 稳定硫同位素技术的应用 | 第16-18页 |
1.3.3 土壤硫同位素技术 | 第18页 |
1.3.4 土壤硫同位素的分馏 | 第18-19页 |
1.4 苔藓植物研究 | 第19-21页 |
1.4.1 苔藓的分类和形态特征 | 第19-20页 |
1.4.2 苔藓植物的应用 | 第20-21页 |
1.5 苔藓组织硫含量和δ~(34)S值研究 | 第21-23页 |
1.5.1 苔藓植物对大气S反映机制 | 第21页 |
1.5.2 苔藓组织硫含量指示大气硫沉降研究 | 第21-22页 |
1.5.3 苔藓组织δ~(34)S值研究 | 第22-23页 |
1.5.4 苔藓组织硫含量和δ~(34)S值的影响因素 | 第23页 |
1.6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 | 第23-25页 |
1.6.1 研究目标 | 第23-24页 |
1.6.2 研究内容 | 第24页 |
1.6.3 创新点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25-32页 |
2.1 中国南方地区概况 | 第25-26页 |
2.1.1 中国南方地区自然概况 | 第25页 |
2.1.2 中国南方地区社会概况 | 第25-26页 |
2.1.3 中国南方地区土壤特征 | 第26页 |
2.2 江西省概况 | 第26-32页 |
2.2.1 江西省自然概况 | 第26-27页 |
2.2.2 江西省社会概况 | 第27-28页 |
2.2.3 江西省大气硫状况 | 第28-29页 |
2.2.4 江西省土壤概况 | 第29-32页 |
第三章 实验内容与方法 | 第32-37页 |
3.1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| 第32-35页 |
3.1.1 采样点布设 | 第32页 |
3.1.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| 第32-33页 |
3.1.3 样品测定前处理 | 第33-35页 |
3.2 苔藓样品采集与测定 | 第35页 |
3.2.1 采样点布设 | 第35页 |
3.2.2 样品的采集于处理 | 第35页 |
3.2.3 苔藓硫同位素测定前处理 | 第35页 |
3.3 实验仪器与药品 | 第35-36页 |
3.4 上机测定 | 第36页 |
3.5 样品测定的实验室质量控制 | 第36页 |
3.6 数据处理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表层土壤不同形态硫含量特征研究 | 第37-47页 |
4.1 土壤总硫特征研究 | 第37-39页 |
4.2 土壤总硫与总氮、总碳关系研究 | 第39-41页 |
4.3 土壤不同形态硫含量 | 第41-44页 |
4.4 土壤硫含量评价 | 第44-45页 |
4.5 结论 | 第45-47页 |
第五章 表层土壤总硫、SO_4~(2-)以及有机硫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 | 第47-56页 |
5.1 不同形态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| 第47-51页 |
5.2 土壤各形态硫同位素值间以及与硫含量间关系研究 | 第51-53页 |
5.3 土壤硫与雨水硫同位素值比较 | 第53-54页 |
5.4 结论 | 第54-56页 |
第六章 江西省土壤与苔藓硫含量、同位素值比较研究以及土壤硫来源分析 | 第56-74页 |
6.1 土壤与苔藓硫含量比较研究 | 第57-59页 |
6.2 土壤与苔藓S/N比较研究 | 第59-62页 |
6.3 土壤与苔藓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比较研究 | 第62-67页 |
6.3.1 苔藓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| 第62-63页 |
6.3.2 土壤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| 第63-65页 |
6.3.3 土壤不同形态硫同位素之间以及与苔藓硫同位素关系研究 | 第65-67页 |
6.4 土壤硫的来源研究 | 第67-72页 |
6.4.1 大气来源硫分析 | 第68-71页 |
6.4.2 其它硫来源分析 | 第71-72页 |
6.5 结论 | 第72-74页 |
第七章 总结 | 第74-78页 |
7.1 本研究结论 | 第74-77页 |
7.2 建议与展望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