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缩略语/符号说明 | 第11-12页 |
前言 | 第12-16页 |
研究现状、成果 | 第12-14页 |
研究目的、方法 | 第14-16页 |
一、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| 第16-24页 |
1.1 对象和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1.1 实验对象及材料 | 第16页 |
1.1.2 实验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2 结果 | 第18-22页 |
1.2.1 各组外渗性损伤后肉眼表现 | 第18-19页 |
1.2.2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 | 第19-20页 |
1.2.3 各组外渗性损伤程度比较 | 第20页 |
1.2.4 各组外渗性损伤面积 | 第20-21页 |
1.2.5 各组外渗性损伤愈合时间 | 第21页 |
1.2.6 各组病理形态学观察 | 第21-22页 |
1.3 讨论 | 第22-23页 |
1.3.1 建立动物模型的原则 | 第22-23页 |
1.3.2 吡柔比星溶液最终浓度的选择 | 第23页 |
1.4 小结 | 第23-24页 |
二、YHS-1对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防护作用的研究 | 第24-34页 |
2.1 对象和方法 | 第24-26页 |
2.1.1 实验对象及材料 | 第24-25页 |
2.1.2 实验方法 | 第25-26页 |
2.2 结果 | 第26-31页 |
2.2.1 各组外渗性损伤面积的比较 | 第26-27页 |
2.2.2 各组外渗性损伤愈合时间比较 | 第27-29页 |
2.2.3 各组外渗性损伤组织的病理形态学表现 | 第29-30页 |
2.2.4 各组损伤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中EGFR、VEGF的表达 | 第30-31页 |
2.3 讨论 | 第31-33页 |
2.3.1 YHS-1主要中药成分的功效 | 第32页 |
2.3.2 皮肤损伤愈合过程 | 第32-33页 |
2.4 小结 | 第33-34页 |
三、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| 第34-39页 |
3.1 对象和方法 | 第34-35页 |
3.1.1 实验对象及材料 | 第34页 |
3.1.2 实验方法 | 第34-35页 |
3.2 结果 | 第35-37页 |
3.2.1 各组家兔注射吡柔比星后反应及静脉炎肉眼表现 | 第35-36页 |
3.2.2 不同浓度组实验家兔静脉炎发生情况 | 第36页 |
3.2.3 各组兔耳缘静脉炎病理损伤表现 | 第36-37页 |
3.3 讨论 | 第37-38页 |
3.3.1 吡柔比星引起化疗性静脉炎的常见原因 | 第37页 |
3.3.2 建模方法的探索 | 第37-38页 |
3.4 小结 | 第38-39页 |
四、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| 第39-48页 |
4.1 对象和方法 | 第39-41页 |
4.1.1 实验对象及材料 | 第39-40页 |
4.1.2 实验方法 | 第40-41页 |
4.2 结果 | 第41-45页 |
4.2.1 各组静脉炎发生率及分级 | 第41-42页 |
4.2.2 各组静脉炎愈合时间比较 | 第42页 |
4.2.3 病理形态学观察 | 第42-44页 |
4.2.4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| 第44-45页 |
4.3 讨论 | 第45-47页 |
4.4 小结 | 第47-48页 |
结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4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54-55页 |
综述 | 第55-68页 |
化疗性静脉炎及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治疗 | 第55-64页 |
综述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