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中国史论文--隋、唐至清前期(581~1840年)论文--明(1368~1663年)论文

在政区与社区之间--明清都图里甲体系与徽州社会

图表目录第6-7页
中文摘要第7-8页
Abstract第8页
绪言第9-41页
    一、选题意义第9-16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综述第16-36页
    三、基本思路第36-41页
上篇 明清时期徽州的都图里甲体系第41-105页
    第一章 都图里甲的建置概况第41-65页
        第一节 引言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第二节 “都”的复原与分置状况第42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、明清民国方志的图文信息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各都村落的定点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三、“都”的空间形态与变迁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四、飞地的“形成”:以歙县廿五都为例第46-51页
        第三节 “图(里)”的分置第51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图”数目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图”的地域性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第四节 甲与户的分置第56-64页
        第五节 小结第64-65页
    第二章 土地字号的分配与演变第65-85页
        第一节 引言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、土地字号分配的地域差异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基本方法与资料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第二节 从都保字号到都图字号:以祁门县为例第67-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、都图字号的推行(明万历朝至清代)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明代的都保字号(洪武朝至万历朝)第70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三、宋元的都保字号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第三节 都图字号的变动:以休宁县为例第77-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、《休宁都图里役备览》所载字号辨析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《休宁县都图甲全录》字号辨析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三、《休宁县新丈都图字号乡村地名便览》所载字号辨析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第四节 小结第82-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、作为工具的土地字号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与江南的对比第83-85页
    第三章 都图里甲册籍与职役人员第85-105页
        第一节 引言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第二节 民间对赋役册籍信息的关注第87-92页
        第三节 民间对赋役册籍信息的控制第92-95页
        第四节 册书的世袭、垄断及其对赋役册籍的控制第95-100页
        第五节 小结第100-10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、民间对赋役册籍信息的保存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图甲体系下的职役设置第102-105页
下篇 里甲-图甲体制演变与地方社会第105-207页
    第四章 明代前期里甲制度与地方社会:《百户三代总图》考析第105-134页
        第一节 引言第105-11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、《百户三代总图》的内容、性质与坐落第105-10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研究思路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第二节 从都保制到里甲制第110-114页
        第三节 族姓构成与相互关系第114-1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、族姓构成第114-1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户名登记:从里甲到图甲第118-121页
        第四节 宗族谱系与户名承继第121-1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、户名的不确定性第122-1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户的承继与谱系继承的差别第125-129页
        第五节 小结第129-130页
        附 《百户三代总图》户名整理第130-134页
    第五章 明清之际官府对徽州图甲制的调整第134-156页
        第一节 引言第134-1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增图”与“均图”第134-1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关于《黟县花户晰户总簿录》第137-139页
        第二节 增图与立户第139-1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增图”的过程第139-1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大族对“增图”的影响第142-1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三、“增图”的内涵:增立花户第144-147页
        第三节 晰户的内涵第147-1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、黟县晰户的记录第147-1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晰户的来源第150-152页
        第四节 小结第152-156页
    第六章 明清之际民间对徽州图甲制的调适第156-179页
        第一节 引言第156-157页
        第二节 “出替”与“承顶”:族内协调与族姓变动第157-1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出替”第157-1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承顶”第158-162页
        第三节 从“承顶”到“更名”:祁门三四都瀛洲黄氏的发展第162-1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、黄氏对王顺户的承项第162-1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黄发隆户的成立与王顺户的交还第165-1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三、五都黄成德户的成立第169-1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四、瀛洲黄氏宗族聚落的最终形成第173-175页
        第四节 小结:徽州图甲制的实际状态第175-1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、户丁与寄户第175-1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户名、族姓与户族第176-1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三、民间社会的图甲组织第177-179页
    第七章保甲与顺庄:清中叶以后徵州图甲制的演变——以婺源县为中心的考察第179-207页
        第一节 引言第179-1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、关于保甲制、顺庄法与里甲(图甲)制的关系第179-1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徽州文书领域的讨论第181-183页
        第二节 图甲制下的保甲制第183-19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、职役:保长的佥点第183-1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形制:保甲推行依托图甲结构第187-1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三、功能:图(里)、保并存与相互渗透第189-193页
        第三节 顺庄滚催法的推行第193-20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、官府的推行第193-19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施行的实态第195-2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三、影响第202-203页
        第四节 小结第203-207页
外篇 明清特殊图甲个案研究第207-226页
    第八章 明中后期浙江沿海“军图”初探第207-215页
        第一节 引言第207-208页
        第二节 设置的原因第208-211页
        第三节 设置的形式第211-213页
        第四节 小结第213-215页
    第九章 晚清义图制补论:以青浦县为中心第215-226页
        第一节 引言第215-216页
        第二节 背景:捆垫与圩业第216-218页
        第三节 施行:时间与经费第218-222页
        第四节 困境:赋役与社会第222-224页
        第五节 小结:自治与区划第224-226页
结语第226-229页
参考文献第229-245页
后记第245-248页

论文共24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19世纪中美土地产权制度比较研究
下一篇:《维摩诘经》之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