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20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3.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| 第19-20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1.5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| 第20-22页 |
2 相关理论基础与方法 | 第22-35页 |
2.1 技术创新理论基础 | 第22-24页 |
2.1.1 技术创新 | 第22-23页 |
2.1.2 技术创新能力 | 第23页 |
2.1.3 技术创新效率 | 第23-24页 |
2.2 技术创新投入绩效研究理论基础 | 第24-30页 |
2.2.1 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形式 | 第24-25页 |
2.2.2 投入产出理论 | 第25-26页 |
2.2.3 技术创新理论 | 第26-28页 |
2.2.4 技术创新投入绩效评价理论 | 第28-30页 |
2.3 技术创新投入绩效研究方法 | 第30-35页 |
2.3.1 多元线性回归 | 第30-31页 |
2.3.2 柯布-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| 第31页 |
2.3.3 DEA方法 | 第31-33页 |
2.3.4 DEA-Malmquist指数法 | 第33-35页 |
3 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绩效理论分析 | 第35-46页 |
3.1 概念界定 | 第35-36页 |
3.1.1 新能源概念界定 | 第35页 |
3.1.2 新能源企业界定 | 第35-36页 |
3.1.3 技术创新投入绩效界定 | 第36页 |
3.2 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对其绩效的影响分析 | 第36-41页 |
3.2.1 技术创新投入对其绩效的作用机理分析 | 第36-39页 |
3.2.2 技术创新投入对其绩效的正向促进效应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2.3 技术创新投入对其绩效滞后和累积效应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3 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绩效影响因素 | 第41-42页 |
3.3.1 产业集聚因素 | 第41页 |
3.3.2 市场结构因素 | 第41-42页 |
3.3.3 企业规模因素 | 第42页 |
3.3.4 人力资本因素 | 第42页 |
3.3.5 管理水平因素 | 第42页 |
3.4 技术创新投入绩效理论研究指标体系构建 | 第42-44页 |
3.4.1 技术创新投入绩效研究指标选取 | 第42-44页 |
3.4.2 指标体系构建 | 第4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4 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对其绩效的影响分析 | 第46-61页 |
4.1 样本和变量选取 | 第46-47页 |
4.1.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| 第46-47页 |
4.1.2 研究变量选取 | 第47页 |
4.2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| 第47-50页 |
4.2.1 研究假设 | 第47-48页 |
4.2.2 模型构建 | 第48-50页 |
4.3 实证分析 | 第50-59页 |
4.3.1 技术创新投入对其绩效正向促进效应分析 | 第50-58页 |
4.3.2 技术创新投入对其绩效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分析 | 第58-5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5 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绩效评价 | 第61-83页 |
5.1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| 第61-63页 |
5.1.1 变量选取 | 第61页 |
5.1.2 DEA静态评价模型构建 | 第61-62页 |
5.1.3 DEA-Malmquist动态评价模型构建 | 第62-63页 |
5.2 DEA静态评价结果分析 | 第63-68页 |
5.2.1 技术效率分析 | 第64-65页 |
5.2.2 纯技术效率分析 | 第65-66页 |
5.2.3 规模效率分析 | 第66-67页 |
5.2.4 DEA静态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| 第67-68页 |
5.3 DEA-Malmquist动态评价 | 第68-81页 |
5.3.1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析 | 第69-70页 |
5.3.2 技术进步指数分析 | 第70-71页 |
5.3.3 纯技术效率指数分析 | 第71-73页 |
5.3.4 规模效率指数分析 | 第73-74页 |
5.3.5 子行业技术创新投入绩效动态评价结果分析 | 第74-79页 |
5.3.6 技术创新投入绩效动态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| 第79-8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1-83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83-87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83-84页 |
6.2 启示 | 第84-85页 |
6.3 局限性及展望 | 第85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93-94页 |
致谢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