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页 |
前言 | 第9-10页 |
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| 第10-20页 |
1.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| 第10-11页 |
1.1 中医病名的认识 | 第10页 |
1.2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10-11页 |
1.3 中医辨证分型 | 第11页 |
2.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| 第11-15页 |
2.1 腰椎间盘的解剖结构 | 第11-12页 |
2.2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变化 | 第12页 |
2.3 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性疼痛的发生机制 | 第12-13页 |
2.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诱发因素 | 第13页 |
2.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、体征和检查 | 第13-14页 |
2.6 腰椎间盘的临床诊断 | 第14-15页 |
3.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研究 | 第15-18页 |
3.1 推拿治疗 | 第15-16页 |
3.2 针灸治疗 | 第16-17页 |
3.3 中药内服 | 第17页 |
3.4 中药外用 | 第17页 |
3.5 牵引疗法 | 第17页 |
3.6 物理疗法 | 第17-18页 |
3.7 西药治疗 | 第18页 |
3.8 微创疗法 | 第18页 |
3.9 手术疗法 | 第18页 |
4. 目前应用有限元法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展 | 第18-20页 |
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20-28页 |
1. 临床研究 | 第20-23页 |
1.1 病例资料 | 第20页 |
1.2 诊断标准 | 第20页 |
1.3 纳入标准 | 第20-21页 |
1.4 排除标准 | 第21页 |
1.5 治疗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6 质量控制标准 | 第22页 |
1.7 观察指标 | 第22-23页 |
1.8 安全性疗效评定 | 第23页 |
2. 统计学处理 | 第23页 |
3. 治疗结果 | 第23-28页 |
3.1 后扳拔伸组与斜扳组、对照组腰痛评分比较 | 第23-24页 |
3.2 后扳拔伸组与斜扳组、对照组症状体征评分总分比较 | 第24-25页 |
3.3 后扳拔伸组与斜扳组、对照组PPI感觉评分比较 | 第25页 |
3.4 后扳拔伸组与斜扳组、对照组PPI情绪评分比较 | 第25-26页 |
3.5 后扳拔伸组与斜扳组、对照组PPI总分比较 | 第26-27页 |
3.6 后扳拔伸组与斜扳组、对照组治疗依从性评分比较 | 第27页 |
3.7 后扳拔伸组与斜扳组、对照组治疗安全性评价比较 | 第27-28页 |
第三部分 有限元法力学建模 | 第28-34页 |
1 有限元元模型的建立 | 第28-34页 |
1.1 图像预处理 | 第28-29页 |
1.2 图像分割 | 第29-31页 |
1.3 三维重建 | 第31-34页 |
第四部分 结果讨论 | 第34-39页 |
1. 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机理及手法治疗的机理 | 第34页 |
2. 后扳拔伸法的由来及机理 | 第34-35页 |
3. 后扳拔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评价 | 第35-36页 |
3.1 三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比较 | 第35页 |
3.2 三组组内疗效比较 | 第35页 |
3.3 症状体征量化评分评定三组组间疗效 | 第35-36页 |
3.4 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评定三组组间疗效 | 第36页 |
3.5 三组依从性评分、安全性评分比较 | 第36页 |
4. 有限元力学模型建模的思考 | 第36-37页 |
5.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| 第37-39页 |
结语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3页 |
附录 | 第43-49页 |
附录1 症状体征量化评分 | 第43-46页 |
附录2 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 | 第46-47页 |
附录3 依从性观察 | 第47页 |
附录4 知情同意书 | 第47-4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