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前言 | 第9-11页 |
1. "携带凶器抢夺"的立法意蕴 | 第11-16页 |
·从严打击刑事政策的需要 | 第11-13页 |
·罪刑相适应的需要 | 第13-14页 |
·降低司法证明难度的需要 | 第14-16页 |
2. 对"携带凶器抢夺"的解释 | 第16-36页 |
·凶器的认定 | 第16-26页 |
·学界争议观点 | 第17-19页 |
·凶器的内涵 | 第19-21页 |
·凶器的外延 | 第21-26页 |
·携带的认定 | 第26-36页 |
·"携带"的理论聚讼 | 第26-27页 |
·携带的定义 | 第27-30页 |
·"携带"的类型 | 第30-33页 |
·携带凶器是主客观统一的行为 | 第33-36页 |
3. 其他相关问题的分析 | 第36-45页 |
·划清携带凶器抢夺与抢夺罪、抢劫罪的界限 | 第36-39页 |
·成立"携带凶器抢夺"的具体条件 | 第39-42页 |
·客体 | 第40页 |
·客观方面 | 第40-41页 |
·犯罪主体 | 第41页 |
·主观方面 | 第41-42页 |
·数额问题 | 第42-43页 |
·主体问题 | 第43-45页 |
后记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