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滨水区常用护坡材料 | 第12-13页 |
1.2.1 植物护坡材料 | 第12页 |
1.2.2 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护坡材料 | 第12-13页 |
1.2.3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材料 | 第13页 |
1.3 护坡材料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3-14页 |
1.4 具氨氮吸附效能的植生混凝土的提出 | 第14-15页 |
1.4.1 具氨氮吸附效能的植生混凝土概念 | 第15页 |
1.4.2 具氨氮吸附效能植生混凝土的功能 | 第15页 |
1.5 沸石生物再生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6 沸石植生混凝土再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| 第18页 |
1.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8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8.1 本文研究的目的 | 第19页 |
1.8.2 本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植生混凝土生物再生能效研究 | 第20-28页 |
2.1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20页 |
2.2 分析测试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3 植生混凝土脱氮验证试验 | 第21-24页 |
2.3.1 实验设计 | 第21页 |
2.3.2 影响植生混凝土脱氮的因素 | 第21-22页 |
2.3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22-24页 |
2.4 生物再生实验研究 | 第24-26页 |
2.4.1 实验设计 | 第24-25页 |
2.4.2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植生混凝土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| 第28-37页 |
3.1 实验材料介绍 | 第28-29页 |
3.2 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 | 第29-30页 |
3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5页 |
3.3.1 微生物 AWCD 值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3.2 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分析 | 第31-33页 |
3.3.3 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3.4 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PCR-DGGE 技术应用于微生物脱氮机理研究 | 第37-49页 |
4.1 分子生物技术 | 第37-38页 |
4.1.1 PCR 定量测定技术 | 第37-38页 |
4.1.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(DGGE) | 第38页 |
4.2 实验方案 | 第38-40页 |
4.2.1 实验材料介绍 | 第39页 |
4.2.2 样品采集 | 第39-40页 |
4.2.3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| 第40页 |
4.3 实验方法 | 第40-42页 |
4.3.1 样品总 DNA 提取 | 第40-41页 |
4.3.2 16Sr RNA 基因 V3 区扩增 | 第41页 |
4.3.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(DGGE) | 第41页 |
4.3.4 DGGE 电泳图谱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4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7页 |
4.4.1 样品 DGGE 图谱 | 第42-43页 |
4.4.2 微生物群落相似性和多样性分析 | 第43-45页 |
4.4.3 微生物族群归属分析 | 第45页 |
4.4.4 基因测序结果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| 第45-4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五章 同位素示踪技术应用于脱氮研究 | 第49-58页 |
5.1 稳定氮同位素标记技术 | 第49-50页 |
5.2 实验方案 | 第50-52页 |
5.2.1 实验材料及样品处理 | 第51页 |
5.2.2 常规指标测定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| 第51-52页 |
5.3 结果与分析 | 第52-57页 |
5.3.1 结果 | 第52-56页 |
5.3.2 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8-60页 |
6.1 本文主要结论 | 第58-59页 |
6.2 展望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7页 |
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项目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