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引言 | 第9-17页 |
1.1 马铃薯疮痂病简介 | 第9-10页 |
1.1.1 马铃薯疮痂病的分布和危害 | 第9页 |
1.1.2 马铃薯疮痂病的症状 | 第9-10页 |
1.2 马铃薯疮痂病病原学简介 | 第10-11页 |
1.2.1 马铃薯疮痂病病原的命名及分类 | 第10页 |
1.2.2 马铃薯疮痂病原菌的多样性 | 第10-11页 |
1.3 马铃薯疮痂病菌致病因子的研究 | 第11-13页 |
1.3.1 马铃薯疮痂病菌的致病毒素 | 第11-12页 |
1.3.2 马铃薯疮痂病菌毒素合成相关基因 | 第12-13页 |
1.4 PCR 技术与病原菌检测 | 第13-16页 |
1.4.1 PCR 技术的应用 | 第13-14页 |
1.4.2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 | 第14-16页 |
1.5 本研究的切入点及意义 | 第16-17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7-26页 |
2.1 材料 | 第17-18页 |
2.1.1 供试菌株 | 第17页 |
2.1.2 试剂及培养基 | 第17-18页 |
2.1.3 主要仪器 | 第18页 |
2.2 马铃薯疮痂病原菌的培养及保存 | 第18-19页 |
2.2.1 菌种保存 | 第18-19页 |
2.2.2 菌种纯度检测 | 第19页 |
2.3 各菌株基因组 DNA 的提取 | 第19-20页 |
2.3.1 各疮痂病菌总 DNA 的提取 | 第19页 |
2.3.2 其他菌株 DNA 的提取 | 第19-20页 |
2.3.3 基因组 DNA 纯度检测 | 第20页 |
2.4 马铃薯疮痂病菌定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20-23页 |
2.4.1 引物设计 | 第20页 |
2.4.2 扩增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| 第20-21页 |
2.4.3 特异性片段的纯化 | 第21页 |
2.4.4 纯化产物和载体的连接 | 第21页 |
2.4.5 连接产物的转化 | 第21-22页 |
2.4.6 克隆及测序 | 第22页 |
2.4.7 对所筛选探针稳定性的检测 | 第22页 |
2.4.8 检测体系的灵敏度测定 | 第22-23页 |
2.5 马铃薯疮痂病菌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23-24页 |
2.5.1 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 PCR 引物设计 | 第23页 |
2.5.2 对特异性引物的筛选 | 第23-24页 |
2.5.3 样品浓度梯度的摸索 | 第24页 |
2.5.4 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24页 |
2.6 检测病原菌孢子在土壤中的最底致病浓度 | 第24-26页 |
2.6.1 温室马铃薯的种植 | 第24-25页 |
2.6.2 接菌 | 第25页 |
2.6.3 结果鉴定 | 第25-26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43页 |
3.1 马铃薯疮痂病菌定性检测技术 | 第26-31页 |
3.1.1 测试引物的初步扩增结果 | 第26页 |
3.1.2 最适退火温度筛选及反应体系确定 | 第26-27页 |
3.1.3 最适引物的确定 | 第27-28页 |
3.1.4 最低检测阈值 | 第28-30页 |
3.1.5 定性检测体系的稳定性测试结果 | 第30-31页 |
3.2 马铃薯疮痂病菌定量检测技术 | 第31-42页 |
3.2.1 SYBR GreenⅠqPCR 反应引物筛选结果 | 第31-32页 |
3.2.2 浓度梯度筛选结果 | 第32-33页 |
3.2.3 熔解曲线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2.4 各菌株分别建立标准曲线 | 第34页 |
3.2.5 SYBR GreenⅠqPCR 检测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34-41页 |
3.2.6 标准曲线对带菌土壤样品的检测 | 第41-42页 |
3.3 病原菌最低致病浓度的确定 | 第42-43页 |
4. 讨论 | 第43-45页 |
4.1 关于植物病原的检测方法 | 第43-44页 |
4.2 关于分子检测技术 | 第44-45页 |
5 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3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3-5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