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无线电电子学、电信技术论文--光电子技术、激光技术论文--激光技术、微波激射技术论文--激光的应用论文

基于激光场分布的纳秒激光诱导亚波长条纹机理的研究

中文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绪论第9-25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激光诱导表面周期性条纹的研究进展第10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激光诱导表面形成经典的周期结构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飞秒激光诱导表面亚波长周期结构第13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纳秒激光诱导表面亚波长周期结构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激光诱导表面周期结构的应用第19-20页
    1.3 激光诱导光学薄膜损伤的理论基础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薄膜材料的本征吸收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多光子离化吸收机制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电子逆韧致吸收机制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雪崩电离吸收机制第23-24页
    1.4 本文主要工作第24-25页
第2章 亚波长条纹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数值模拟方法第25-43页
    2.1 表面等离子体的基本理论第25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金属的色散模型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第26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产生表面等离子体的条件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产生表面等离子体的方法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不同偏振模式在SPPs耦合的区别第37-39页
    2.2 激光场分布的模拟方法介绍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麦克斯韦方程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有限元法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COMSOL软件RF模块的简介第40-42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42-43页
第3章 亚波长条纹形成过程的理论模拟第43-53页
    3.1 理论模型的介绍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纳秒激光辐照的实验现象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理论模型的提出第44-46页
    3.2 纳秒激光形成亚波长条纹过程的模拟第46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颗粒的熔融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表面等离子体波的形成第48-51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51-53页
第4章 不同参数对亚波长条纹形成的影响第53-62页
    4.1 颗粒结构对亚波长条纹的影响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现象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理论模拟及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4.2 不同颗粒半径和颗粒间距对亚波长条纹结构形成的影响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现象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理论模拟与分析第55-57页
    4.3 激光波长对亚波长条纹结构形成的影响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实验现象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57-59页
    4.4 激光能量密度对亚波长条纹结构形成的影响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实验现象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理论模拟与分析第59-61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1-62页
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62-63页
    5.1 主要工作及总结第62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62-63页
参考文献第63-67页
致谢第67-68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8页

论文共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铁磁纳米结构中磁畴演化的相场模拟
下一篇:薄壁矩形钢梁的冲击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