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插图索引 | 第11-12页 |
附表索引 | 第12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概念界定 | 第14-15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5-18页 |
1.3.1 中国近代大学崛起研究 | 第15页 |
1.3.2 国际上迅速崛起大学的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3.3 大学崛起原因分析 | 第16-17页 |
1.3.4 大学跨越式发展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8-20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大学迅速崛起的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0-24页 |
2.1 跨越式发展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1.1 非常规性 | 第20-21页 |
2.1.2 破坏性 | 第21页 |
2.1.3 借鉴性 | 第21页 |
2.2 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2.1 师资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| 第22页 |
2.2.2 管理机制的核心竞争力 | 第22页 |
2.2.3 文化气韵的核心竞争力 | 第22页 |
2.3 一流大学建设理论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迅速崛起的大学特征分析 | 第24-39页 |
3.1 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大学与区域的共生分析 | 第24-27页 |
3.2 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大学的学科特征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3 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大学的校长特征分析 | 第29-35页 |
3.4 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大学的师资特征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5 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大学的学生特征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6 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大学的办学理念分析 | 第37-39页 |
第4章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迅速崛起的大学成因分析 | 第39-55页 |
4.1 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大学的发展背景 | 第39-40页 |
4.2 华中科技大学迅速崛起的历史进程及成因分析 | 第40-46页 |
4.2.1 着重科研建设 | 第41-42页 |
4.2.2 优先重点学科建设 | 第42-43页 |
4.2.3 加强学术和人才的国际交流 | 第43-44页 |
4.2.4 加大师资建设 | 第44-46页 |
4.3 中国科技大学迅速崛起的历史进程成因分析 | 第46-49页 |
4.3.1 科研建设的创新——诞生于国家发展高新科技的重大需求 | 第46-47页 |
4.3.2 学科建设的突破——围绕当时国家空白薄弱和新兴领域设专业 | 第47-48页 |
4.3.3 产学研结合——“全院办校、所系结合”的办学方针 | 第48页 |
4.3.4 强大的师资队伍——汇集了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任教 | 第48-49页 |
4.4 中南大学迅速崛起的历史进程及成因分析 | 第49-51页 |
4.4.1 政策创新 | 第50页 |
4.4.2 人才战略 | 第50-51页 |
4.4.3 学科特色 | 第51页 |
4.5 三所改革后崛起的高校的共同点 | 第51-53页 |
4.5.1 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| 第51-52页 |
4.5.2 加强学科互动,以重点学科建设带动全面发展 | 第52页 |
4.5.3 重视师资队伍 | 第52-53页 |
4.5.4 加大创新力度 | 第53页 |
4.6 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关键在于大学发展与社会契合 | 第53-55页 |
4.6.1 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大学为国家发展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| 第53页 |
4.6.2 改革开放后崛起的大学引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| 第53-54页 |
4.6.3 改革开放中的大学为地区经济、文化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| 第54-55页 |
第5章 大学迅速崛起的对策探讨 | 第55-61页 |
5.1 基本核心点—立足于社会环境,提供社会环境所需 | 第55-56页 |
5.2 理论支撑点——全方位创新为崛起基础 | 第56-57页 |
5.3 人才支撑点——构建强大的师资队伍 | 第57页 |
5.4 发展支撑点——以优势学科带动整体发展 | 第57-58页 |
5.5 机制支撑点——机制与管理不断创新 | 第58-59页 |
5.6 辅助支撑点——科研创新与产业化协同发展 | 第59-61页 |
结论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