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刑法论文

论我国的刑事禁止令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1 引言第12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文献综述第13-14页
    1.3 论文研究方法第14页
    1.4 论文结构第14-15页
    1.5 本文创新点第15-16页
2 我国刑事禁止令概述第16-27页
    2.1 刑事禁止令的概念和法律性质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刑事禁止令的概念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刑事禁止令的法律性质第16-20页
    2.2 刑事禁止令的社会背景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我国刑事禁止令体现了宽严相济基本刑事政策的要求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刑事禁止令顺应了行刑社会化的刑罚发展趋势第21-22页
    2.3 刑事禁止令设立的意义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刑事禁止令的设立加强了管制、缓刑的适用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刑事禁止令的设立推动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第23-24页
    2.4 刑事禁止令与相似制度的辨析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与知识产权诉讼中的禁止令制度的区别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与离婚诉讼中的人身保护令制度的区别第25-27页
3 我国刑事禁止令的适用第27-34页
    3.1 禁止令的适用条件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禁止令适用的前提条件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禁止令适用的必要条件第27页
    3.2 禁止令的内容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确定禁止令具体内容的原则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禁止令的具体内容第28-31页
    3.3 禁止令的适用建议与溯及力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对于禁止令的适用建议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关于禁止令的溯及力第32-34页
4 我国刑事禁止令的执行第34-41页
    4.1 禁止令的执行期限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管制犯的执行期限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缓刑犯的执行期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减刑后禁止令的执行期限第35-36页
    4.2 禁止令的执行机构第36-37页
    4.3 禁止令的执行督管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禁止令的执行监管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禁止令的执行监督第38-39页
    4.4 禁止令执行的法律后果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管制犯违反禁止令的法律责任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缓刑犯违反禁止令的法律责任第39-41页
5 我国刑事禁止令制度的完善第41-48页
    5.1 我国刑事禁止令存在的缺陷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刑事禁止令的适用条件规定的笼统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“接触”的标准难以把握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刑事禁止令假释制度中的空白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刑事禁止令中未成年人法律规定的缺位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我国刑事禁止令执行难度大第43-44页
    5.2 完善我国刑事禁止令的建议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明确刑事禁止令的适用条件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明确“接触”的含义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增加“被裁定假释的犯罪分子”为刑事禁止令的适用对象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制定专属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的刑事禁止令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改善我国刑事禁止令执行及监管机构第47-48页
结论第48-49页
参考文献第49-51页
后记第51-52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52页

论文共5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传统产业集群的企业成长关键因素研究
下一篇:上皮性卵巢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