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玉烛宝典》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绪论 | 第8-13页 |
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| 第8页 |
第二节 研究综述 | 第8-12页 |
第三节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第四节 选题的价值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作者生平、成书及版本考辨 | 第13-20页 |
第一节 作者生平及成书时间 | 第13-16页 |
一、作者生平 | 第13-15页 |
二、成书时间 | 第15-16页 |
第二节 版本流传 | 第16-20页 |
一、日本流传的版本 | 第16-18页 |
二、国内流传的版本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国内通行版本的体例及内容 | 第20-29页 |
第一节 体例 | 第20-23页 |
第二节 内容 | 第23-29页 |
第三章 《玉烛宝典》在中日两国的流传 | 第29-36页 |
第一节 《玉烛宝典》与日本 | 第29-32页 |
一、遣隋使与遣唐使 | 第29-31页 |
二、《玉烛宝典》在日本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《玉烛宝典》在中国的流传 | 第32-33页 |
第三节 回传始末 | 第33-36页 |
第四章 《玉烛宝典》的图书性质辨析 | 第36-45页 |
第一节 古籍中关于类书定义的介绍 | 第36-37页 |
第二节 当代著作中关于类书的定义 | 第37-39页 |
第三节 关于本书性质的讨论 | 第39-45页 |
第五章 价值及影响 | 第45-57页 |
第一节 校勘及辑佚价值 | 第45-51页 |
一、关于《月令章句》 | 第45-46页 |
二、学者利用《玉烛宝典》整理出《四民月令》 | 第46-48页 |
三、其它辑佚工作 | 第48页 |
四、《玉烛宝典》的校勘价值 | 第48-51页 |
第二节 文化价值及影响 | 第51-57页 |
结语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5页 |
附录 | 第65-6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