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文化理论论文

实证与批判:文化研究的方法及用途--以拉扎斯菲尔德与阿多诺为中心

摘要第4-8页
ABSTRACT第8-12页
第1章 绪论第17-35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7-21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第2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21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27-32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与创新第32-35页
第2章 作为方法的理论事件:实证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历史性相遇第35-61页
    2.1 哥伦比亚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概貌第35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哥伦比亚学派概说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法兰克福学派概说第39-42页
    2.2 哥伦比亚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性交汇第42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最初的相遇:权威与家庭研究项目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艰难的开端:广播音乐研究项目第44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差异的接合:权威人格研究项目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影响的交汇:两种方法论的交互第51-53页
    2.3 哥伦比亚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项目合作的基础第53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流亡学者的亲缘关系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左翼立场的相通倾向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社会批判的共同旨趣第58-61页
第3章 作为方法的理论资源: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分野第61-88页
    3.1 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区分第61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自然科学及其研究方法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社会科学及其研究方法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人文学科及其研究方法第65-67页
    3.2 以经验事实为准绳的哲学方法论第67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第67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用主义研究方法第71-75页
    3.3 以人文价值为诉求的哲学方法论第75-8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人文主义研究方法第75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批判理论研究方法第81-88页
第4章 作为理论事件当事人的阿多诺第88-123页
    4.1 阿多诺其人第88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欧洲时代:音乐社会学运思第89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美国时代:批判社会学构思第92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返德时代:批判美学反思第96-99页
    4.2 社会批判理论构成及局限第99-10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社会批判理论构成第99-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作为方法的批判与否定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社会批判理论的局限第102-106页
    4.3 阿多诺对实证主义的批判第106-11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反对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原则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拒斥实证主义的科学主义主张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批判实证主义的肯定思维模式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批驳实证主义的实用主义倾向第112-113页
    4.4 批判方法论意义的多重指向第113-12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从批判哲学转向批判社会学视角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跨学科研究方法的理想主义形式第116-11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后现代转向第119-123页
第5章 作为理论事件当事人的拉扎斯菲尔德第123-156页
    5.1 拉扎斯菲尔德其人第123-13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社会主义者的底色第123-12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杰出的工具制造者第125-12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被遮蔽的批判意识第128-13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位于中心的局外人第131-133页
    5.2 实证研究方法的范式开创第133-1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实证研究方法与功能主义兴起第133-13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媒介效果研究与实用主义思潮第137-13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行政研究模式与私募基金推动第139-142页
    5.3 科学社会学与实证主义方法论创新第142-14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理论解释与方法运用的融合第143-14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的沟通第145-14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社会科学与人文社会的互动第146-149页
    5.4 实证研究范式的意义与局限第149-15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从逻辑实证主义到工具实证主义的哲学视角第149-15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从经验主义到功能主义的社会学视角第150-15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从价值中立到保守主义的文化视角第152-156页
第6章 文化研究方法论论争的历史影响第156-183页
    6.1 哥伦比亚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的人为分立第156-16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传播学史的叙事:两个学派对立冲突的渲染第156-15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经验模式的固化: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定型第159-16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批判向度的激进:批判理论研究方法的偏激第161-163页
    6.2 实证学派与批判学派的视界融汇第163-17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影响的历史真相:两个学派交流互动的影响第163-16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多学科视域的融合: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拓展第169-17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事实性经验的注重:批判理论研究方法的调整第171-175页
    6.3 实证学派与批判学派在中国的理论旅行第175-18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实证学派方法的承袭与运用第175-17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批判学派理论的轻略与反思第177-183页
第7章 走向实证学派与批判学派的辩证融合第183-201页
    7.1 科学方法与人文精神的辩证融合第183-187页
    7.2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融合第187-189页
    7.3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辩证融合第189-194页
    7.4 经验描述与反思批判的辩证融合第194-198页
    7.5 现实实证与意义阐释的辩证融合第198-201页
结束语第201-203页
参考文献第203-210页
致谢第210-212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212页

论文共21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《老子》“德”论及德育镜鉴
下一篇:ZEB2通过miR-637靶向Akt1及HMGA1促进胶质瘤细胞生长、侵袭及迁移的分子机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