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1.2 研究现状和不足 | 第11-15页 |
1.2.1 各类连梁构造形式 | 第11-12页 |
1.2.2 普通配筋钢筋混凝土连梁的抗震性能与数值模型 | 第12-13页 |
1.2.3 钢连梁的抗震性能与数值模型 | 第13页 |
1.2.4 联肢剪力墙及框架 -核心筒体系的数值模型 | 第13-15页 |
1.3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总体思路 | 第15-19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5-16页 |
1.3.2 总体思路 | 第16-19页 |
第2章 基于剪切和滑移变形的钢筋混凝土连梁纤维梁单元开发与应用 | 第19-60页 |
2.1 本章概述 | 第19-21页 |
2.2 试验与模型研究评述 | 第21-28页 |
2.2.1 试验研究 | 第21-25页 |
2.2.2 模型研究 | 第25-28页 |
2.3 模型与单元原理 | 第28-33页 |
2.3.1 钢筋混凝土构件传统纤维模型 | 第28-31页 |
2.3.2 钢筋混凝土连梁纤维模型 | 第31-33页 |
2.4 剪力 -剪应变关系 | 第33-38页 |
2.4.1 骨架曲线 | 第33-34页 |
2.4.2 滞回规则 | 第34-38页 |
2.5 剪力 -剪切滑移关系 | 第38-43页 |
2.5.1 骨架曲线 | 第38-40页 |
2.5.2 滞回规则 | 第40-43页 |
2.6 考虑剪切和考虑滑移的纤维梁单元 | 第43-46页 |
2.7 模型验证与机理分析 | 第46-52页 |
2.7.1 Brena和Ihtiyar试验 | 第46-47页 |
2.7.2 Kwan和Zhao试验 | 第47-50页 |
2.7.3 其他学者试验 | 第50-52页 |
2.8 关键参数计算 | 第52-55页 |
2.8.1 连梁剪切承载力 | 第52-54页 |
2.8.2 连梁开裂后剪切刚度 | 第54-55页 |
2.8.3 连梁剪切滑移、剪切受压极限曲线 | 第55页 |
2.9 程序稳定性测试 | 第55-58页 |
2.10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3章 考虑非线性剪切的钢连梁纤维梁单元的开发与应用 | 第60-92页 |
3.1 本章概述 | 第60-62页 |
3.2 试验与模型研究评述 | 第62-69页 |
3.2.1 试验研究 | 第62-67页 |
3.2.2 模型研究 | 第67-69页 |
3.3 模型原理 | 第69-73页 |
3.4 材料本构 | 第73-82页 |
3.4.1 一般表达 | 第73-74页 |
3.4.2 二维形式 | 第74-77页 |
3.4.3 本构模型验证 | 第77-82页 |
3.5 连梁模型验证 | 第82-88页 |
3.5.1 钢连梁 | 第82-86页 |
3.5.2 偏心支撑框架消能梁段 | 第86-87页 |
3.5.3 剪切屈服型金属阻尼器 | 第87-88页 |
3.6 模型讨论 | 第88-91页 |
3.6.1 轴力与轴向变形分析 | 第88-89页 |
3.6.2 与其他模型对比 | 第89-91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91-92页 |
第4章 连梁单元在联肢剪力墙分析中的应用 | 第92-125页 |
4.1 本章概述 | 第92-93页 |
4.2 建议联肢剪力墙计算模型 | 第93-97页 |
4.3 联肢剪力墙模型的试验验证与分析 | 第97-110页 |
4.3.1 单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和连梁 | 第97-99页 |
4.3.2 钢筋混凝土联肢剪力墙 | 第99-104页 |
4.3.3 钢连梁 -钢管混凝土联肢墩 | 第104-108页 |
4.3.4 钢连梁 -钢筋混凝土混合联肢剪力墙 | 第108-110页 |
4.4 连梁对联肢剪力墙影响分析 | 第110-120页 |
4.4.1 剪拉破坏钢筋混凝土连梁 | 第111-114页 |
4.4.2 其他破坏模式钢筋混凝土连梁 | 第114-119页 |
4.4.3 钢连梁 | 第119-120页 |
4.5 联肢剪力墙模型简化 | 第120-123页 |
4.5.1 单片墙网格简化 | 第120-122页 |
4.5.2 联肢墙网格简化 | 第122-123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123-125页 |
第5章 连梁单元在框架-核心筒体系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应用 | 第125-155页 |
5.1 本章概述 | 第125页 |
5.2 连梁动力反应分析滞回模型修正与优化 | 第125-128页 |
5.3 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地震反应模拟 | 第128-145页 |
5.3.1 数值模型 | 第128-132页 |
5.3.2 连梁与自振分析 | 第132-134页 |
5.3.3 地震反应模拟结果 | 第134-143页 |
5.3.4 模型对比与讨论 | 第143-145页 |
5.4 钢筋混凝土框架 -核心筒地震反应模拟 | 第145-154页 |
5.4.1 数值模型 | 第145-148页 |
5.4.2 地震反应模拟结果 | 第148-153页 |
5.4.3 模型对比与讨论 | 第153-154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54-155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55-159页 |
6.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| 第155-157页 |
6.2 进一步有待研究的问题 | 第157-1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9-165页 |
致谢 | 第165-167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67-1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