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论取得时效在我国的实践性和立法设计
内容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7页 |
前言 | 第7页 |
第一章 取得时效制度概述 | 第7-13页 |
第一节 取得时效的概念与内涵 | 第7-8页 |
一、取得时效的概念 | 第7-8页 |
二、取得时效的内涵 | 第8页 |
第二节 取得时效在罗马法上的历史渊源 | 第8-9页 |
一、取得时效在罗马法上的沿革 | 第8-9页 |
二、罗马法上取得时效的特点 | 第9页 |
第三节 外国民法对取得时效的规定 | 第9-13页 |
一、法国民法 | 第10-11页 |
二、德国民法 | 第11-12页 |
三、日本民法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中国民法与取得时效制度 | 第13-15页 |
第一节 1949 年前的中国法律与取得时效 | 第13页 |
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上的取得时效 | 第13-14页 |
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我国法上的取得时效 | 第14-15页 |
第三章 取得时效在现代民法中的必要性分析 | 第15-25页 |
第一节 取得时效与诉讼时效 | 第16-21页 |
一、取得时效与诉讼时效的异同 | 第16-18页 |
二、取得时效相对于诉讼时效的存在意义 | 第18-19页 |
三、取得时效与诉讼时效的衔接 | 第19-21页 |
第二节 取得时效相与善意取得 | 第21-24页 |
一、取得时效与善意取得的异同 | 第21-24页 |
二、取得时效相对于善意取得的存在意义 | 第24页 |
第三节 取得时效与物权公示公信 | 第24-25页 |
一、取得时效与物权公示公信的区别 | 第24-25页 |
二、取得时效相对于不动产登记的存在意义 | 第25页 |
第四章 我国民法建立取得时效的合理性分析 | 第25-31页 |
第一节 从比较法角度看取得时效的普遍性 | 第25-27页 |
第二节 从法社会学看取得时效在我国的文化适应性 | 第27-29页 |
第三节 从经济学角度看取得时效的价值追求 | 第29-31页 |
第五章 关于我国取得时效制度的设计构想 | 第31-41页 |
第一节 取得时效的立法体例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 取得时效的客体范围 | 第32-37页 |
一、所有权 | 第33-35页 |
二、其他民事权利 | 第35-37页 |
第三节 取得时效的构成要件 | 第37-41页 |
一、占有 | 第37-38页 |
二、经过法定期间 | 第38-41页 |
结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后记 | 第44-45页 |